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何谓中庸之道,释意并阐发义理(何谓中庸之道,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

何谓中庸之道?

“庸”在先秦是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义。所以现代来说“庸”多为贬义词,而中庸之道大部人认为是处事之道,不好不差正正好,有一点厚黑学;有一点躺平;有一点不求上进、六十分及格万岁。

何谓中庸之道,释意并阐发义理(何谓中庸之道,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

这是现代对中庸之道的误解,其实古代中庸之道含义博大精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为历代儒客遵循与推崇之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何谓中庸之道,释意并阐发义理(何谓中庸之道,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何谓中庸之道,释意并阐发义理(何谓中庸之道,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何谓中庸之道,释意并阐发义理(何谓中庸之道,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

上篇《大学》是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教导如何做人、如何形成格物?而《中庸》则是至诚尽性、率性而为,教导我们如何做事?

中庸之道就是做事要以道德为标准,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做到合度适中,有原则有底线,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正正好,像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拿捏得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深奥,不是一个轻易可以做到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我们心中最理想的结果。

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是深邃深奥的,让我们带着虔诚的心去学习中庸之道。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何谓中庸之道?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