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的意思)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与柏拉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的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注释:

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音yú,角落

译文:

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教给他某一方面,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几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

在孔子看来,教育应当用启发的方式,就是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后,老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

这同武术界中的“点拨”意思相同。由这种方式取得的教学成果,往往是学生懂得快、记得牢、收获大。

当然,孔子也说对于那些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我就不再教育了。

这并非是孔子没有耐心,而是他认为这样的学生即使学到了知识也是“死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有一个著名的“催生婆”理论,与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辙。

老师不是把知识由外向内向学生灌输,而只是启发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心中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这就如同一个催生婆,孩子是产妇肚里有的,催生婆的职责是把产妇肚子中已有的孩子催生出来。的确,教育的目的是产生自动的智慧,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子填入众多零碎的知识,不如在他们“心想求通而未得”“口欲能言而未能”时,给以启发,这就犹如在森林中迷了路,惊惶万分之时,突然得到一个人指引方向一样。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的意思)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

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的意思)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与柏拉图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