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响水流打一动物(响水崖风景区)

「原创」众名士流连响水崖

众文士流连响水崖

卢力华

响水流打一动物(响水崖风景区)

(图片来自网络)

从树林冲往里走不远,折向西边,就是响水崖。

响水崖 ,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曲折幽深的山涧。由于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涧底没有泥沙,全部是光秃秃岩石。一到雨季 ,特别是山洪爆发的时候,山涧中就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溪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使河底的岩石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湍坑,有鸡子湍、鸭子湍之说。响水崖瀑布在两座小山之间的山谷中。一条小河流经此地,直冲峥嵘的小山,然后急泻入深谷,顺着宽仅约几十米的山峡奔腾而下,气势汹涌,水沫飞溅,爆发出万鼓齐鸣般的雄伟动听的巨响,形成“响水崖瀑布”特有的奇观。这里林木青葱、气候凉爽、两岸峭崖似壁,河中巨石如林,千奇万状,水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各异,实为少有的一大胜景。

从前山涧北侧的山峰上有一古寺,名曰“松云庵”。同治卷《太湖县志》寺观中记载:“松云庵,地名响水崖,景殊幽胜,岩下石刻云‘庆元三年,王佐才饮福受胙于此,归时日已晡矣’。”站在庵前放眼四望,峰峦叠翠,乱云飞度,清风徐来,野鸟时鸣,樵歌互答,令人顿生置身世外之感。这里群峰如笏,奇石多姿,曲径通幽,水流湍急,是历代游人墨客吟诗作赋,休闲小憩的理想所在。山涧两边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松云庵下水流湍急处崖高十数丈,王佐才的石刻就在此处。据有关资料介绍,王佐才,字昌辅,诸生,南宋崇安人,善画墨竹。建州崇安人,字昌辅。诸生。善画墨竹。高宗建炎间范汝为叛,佐才率义兵御建阳,以功补承信郎。后为吉州水军统领,与敌力战,中流舟坏而没。其《答秦兵部求墨竹二首》如下:

其一

夜到茆亭近竹篱,影随寒月下苔墀。

吟余未懒萧疎兴,曾写离披一两枝。

其二

墨传高节未为精,虚辱佳篇拂素屏。

不敢持毫强羞缩,喜公心已厌丹青。

但是,根据其生平简介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距离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有70年,这个王佐才显然没有活到这个时候。那么,在响水崖留题的王佐才生平如何,有待考证。从题刻内容看,饮福受胙是祭祀的一个环节,上至皇帝祭天,孔庙祭孔,下至民间祭祖,例行如此。古人认为,祭祀时使用的酒肉等物,在祭祀过程中供神灵祖先享用过后便得到了他们的祝福,祭祀临近结束时,饮福酒,吃胙肉,意味着得到神灵祖先的福荫和护佑。至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丁巳(1197)的某日,王佐才因为什么祭祀活动而在松云庵下的响水崖饮福受胙,则不得而知。想来应该是一次十分隆重的活动吧,否则他为什么还要乘兴题字刻石以作纪念呢?但至少可以说明,早在宋代,响水崖就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据说,响水崖“多宋人题咏”。但久经沧桑,山川易貌,刻石多模糊不可辨识。

明清时期,响水崖依然是人们游览观光的胜地。人们游赏之余,留下不少题咏之作。石庞游览响水崖后留下一首《游响水崖》;

独坐观其妙,映人肝胆清。

水心原不动,静听亦无声。

直以路艰险,因之鸣不平。

吾怀与俱远,万虑此时轻。

石庞(1671——1703),名兆庞,字晦村,号天外,太湖县城小西门人。乾隆卷《太湖县志》载;“生颖异,五岁能文。甫成童,博览百家。工诗赋词章丹青,擅顾虎头(即东晋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之妙,交游多当代名人。”石庞好结友交游,—生不取仕途,著有诗文集《天外谈》四卷、《晦村初集》、《晦村二集》,戏曲作品《因缘梦》、《壶中天》、《无因仲〉、《济咙恨》、《薄命缘》、《后西厢》以及回文赋《雪赋》、《春赋》等。其作品被清代大文豪纪晓岚存目于《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三存目)。在这首诗中,诗人独坐观瀑,肝胆澄清,一时悟得禅机:水原本不动无声,只是因为地势的不平而流动,因为路途的崎岖而发声。如果没有地势的不平,水就不会流动;如果没有路途的崎岖,水就不会发声。原来水与地势的高下和路途的崎岖既对立又统一。正是人们普遍厌恶的后者为前者的流动和发声创造了条件。不然的话,死水一潭,既无灵性,又无声响,除了腐臭,还有何用?世间万事莫不如此,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又有什么顾虑放不下呢?面对响水崖的瀑布,石庞悟出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我们读着他的诗歌的时候,似乎也要跟着诗人因为“万虑此时轻”而手之舞之哩!

清代曾任州同的邑人蒋大桥曾游于松云庵,作《憩松云庵》云:

断崖闻水响,近寺见泉流。

习静僧调鹤,忘机客狎鸥。

藓苔封篆古,钟磬出幽林。

石壁题诗好,长歌纪胜游。

调鹤的山僧,狎鸥的游人,苔封的古篆,出林的钟磬,何等清幽,何等闲适,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呢?

清康熙二十年太湖训导金坛人王汉烈陪同知县章时化等人游览响水崖,也留下一首《陪章明府汪左严游响水崖》:

山崇石溜共鸣琳,百折飞流出峡深。

雪映玉川春涧色,雨翻龙沫夜涛音。

习池雅作茅庵集,谢傅曾依片石吟。

我欲冥心尘外赏,多惭济胜倚云岑。

章时化,号雨斋,浙江会稽人,于康熙19年至康熙24年任太湖知县。同治卷《太湖县志》有传:“令湖,勤敏有惠政。建县治厅事暨三台山塔、奎宿、大观诸楼。重修县志,捐置东山义冢。人称循吏。”同治卷《太湖县志》收录了章时化的两篇碑记——《大观楼碑记》和《义冢碑记》,以及《春日登大观楼》、《司空山纪事》等诗文。章知县修建三台山塔、大观楼、重建漕粮乡仓等工程,均有当时的知名人士撰文立碑纪念。其中重建漕仓一事还被回乡休假的大学士张英(桐城人)所闻,并为之写下《重建漕粮乡仓记》一文。张大学士在文中仿借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中的话盛赞章时化重建漕粮乡仓之举,“得结辈数十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郡伯佐,万物吐气,天下治安可待者。侯(指章时化)将与道州媲媺千古矣。”意思是朝廷若能得到数十位章知县这样的贤能之士,天下长治久安就指日可待了。章知县是一位务实的文雅之士,不仅治理有方,而且重视教化,堪称政绩斐然。休暇之时与同僚士人享受畅游响水崖之乐,也许他的心里正在暗自与欧阳修较劲吧?

清康熙二十年太湖教谕黟县人何邦猷,多次游览响水崖,他的《重游响水崖》诗也写得别有情趣:

熙州山水此幽深,曾忆同人载酒行。

绝壁松风传远籁,隔溪篱竹带余阴。

滃濛雾气疑霏玉,滴沥泉声讶碎琴。

更有闲云时出岫,悠然不系到如今。

有松风传籁、篱竹余阴、雾气飞玉、泉声鼓琴、闲云出岫,更有同人载酒,相率而行,或吟或啸,岂不乐哉?何教谕在太湖任教谕整整十年,同时任太湖训导的是吴道宽(临淮人)、姜蓥如(华亭人)。其间任太湖知县的正好是章时化和王庭。十年中,何邦猷一而再,再而三地呼朋引伴,游响水崖,登松云寺,沉迷在太湖的山水之中。

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太湖知县王庭,也是一个风雅之士。同治卷《太湖县志》载:“王庭,号迪庵,湖广汉州人,令湖。政尚简易,吏民便之。继章时化补修县志。多所捐建,以廉洁称。”同时载有他增修学宫明伦堂、新建府城内太湖粮仓、新建宣化亭等碑记三篇。另有《西风洞》、《四面山》、《大观亭》、《响水崖》等诗。其中《响水崖》写道:

闲亭载酒一凭临,坐对流泉兴易深。

幸有朗音堪洗耳,尚余清况可盟心。

惊涛晓撼山花落,骤雨横飞岸柳阴。

更得响从霄汉去,下方何处不甘霖。

诗中不仅赞叹响水崖的流泉的洁净,“堪洗耳”、“可盟心”,而且表达了希望这里的流泉能够汇进霄汉,化作甘霖惠及天下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诗人的济世情怀。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路过太湖时留下的《游龙山》一诗,其中“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两句抒发了王阳明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王佐才石刻上方约二十米处,,有一块巨大的石壁,上面刻有王庭的行书“清流激湍”四字。每个字近一米见方,左有“康熙丁卯年阳春之吉”,右有“楚溳川王庭题书”。石刻整体形似一副巨大的匾额,镶嵌在这青山绿水之中,静静地为太湖的山川增胜。

被康熙年间河南督抚田文镜称为“奇男子”、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撰文赞为“伟丈夫”的鲁之裕,字亮侪,太湖县人,生于父亲云南任内,童年时在老家太湖读书,工书法、善骑射;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任河南确山县令和清河道、直隶布政司参政等职。为官数十年,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革除旧习等方面多有建树。。著有《长芦盐志》、《下荆南志》、《式馨堂诗文集》等书,皆行于世。鲁之裕深爱家乡,深爱家乡的山水风物,对家乡太湖的山水多有游览并留下吟咏之作。他曾作《白乐山赋》,盛赞西汉南昌尉梅福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都曾流连忘返的白乐山。其《晚过响水崖》诗云:

夕阳枫引一川红,曲径偏于险处通。

山罨断云埋古寺,树留残叶敌秋风。

乱抛暑雪沾双袖,忽听晴雷起半空。

倾尽百壶归来疾,一鞭凉月水声中。

好一个“奇男子”!好一个“伟丈夫”!故乡风物在他的眼中就是与众不同:夕阳西下,红叶满川,仍然要穿越险处登上峰顶,寻找为断云所淹埋的古寺。眼前古树上残叶在秋风中飘荡,一个“敌”字,凸显生命的顽强。面对故乡的“暑雪”、“晴雷”,豪气顿生,百壶千杯,又算几何?顶着“凉月”,踏着“水声”,一声鞭响,归去如风。鲁亮侪啊鲁亮侪,你因冒险替蒙冤罢官的中牟县令申辩,挂冠而去而名闻天下,又因受文字狱牵累,作品被清廷禁毁,声华不显,鲜少为人所知,晚景凄凉,但是“触目生怜因故我,到头不改是初心”(《奉和吴大中丞试院偶题》)。你就是你,你还是你!“千松拔地熊罴撼,一水喷空霹雳狂。”(鲁之裕《同丹徒潘虬资玉湑游海会寺》)

直到近现代,响水崖仍然吸引着人们去寻幽探胜。李淑道(1887-1950),响水崖下面的树林冲人,曾出任过区长和县参议员,后在私塾任教四十余年,颇有声名,著有《圃角楼诗草》等。某年春日,他带着学生游览响水崖,曾赋诗云:“空响情愈壮,灵踪旧不磨。徘徊春正暮,同咏浴沂歌。”诗人正经历着时代的剧变,但心中却充满着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响水崖附近的可溪冲,居住着树林冲李氏的分支李家齐的子孙。文人学士的往来,也许对他们产生过某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道光以后,这个家族中终于出现了李世彬、李德泂父子两进士(父子官至知府)及三名举人,从而一举成为太湖县的大户之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原创」众名士流连响水崖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