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阳明心学的心(阳明心学经典语录及解释)

阳明学关键词:心

阳明心学的心(阳明心学经典语录及解释)

心是什么

什么是心?或者更具体一点说,什么是人心?

阳明先生说,心不是指心脏那一团血肉,而是指人身的主宰。我们的身体能够视、听、言、动、思,问题是身体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些?能够让人的身体做到视、听、言、动、思的,或者说能够主宰身体的,叫做“心”。 生理上,心脏确实能主宰人的身体。心脏停止运作,人就死亡。心脏还在正常运作,即是人在视、听、言、动、思等方面有功能障碍,也不能说是死人。比如植物人,残疾人,都还是生着的人。哲学上的“心”意义比“心脏”更为丰富。

什么是“心”?阳明先生说,心不是指那一块血肉,“身之主宰便是心”“凡知觉处便是心”。简言之,心是指主宰一身、能够知觉的东西。心主宰着身,也与身相互依存:“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人心存在的问题

只知外求,从而轻贱了自己的内心。

例如“心不在焉”时人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如果心失去了对身的主宰能力,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心烦意乱”时会“手忙脚乱”,“心神不宁”时会“坐立不安”。 心要主宰身,修身成家立业都要归结到心的养成,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常听人说“身不由己”,其实这种情况孔子也有个说法,叫“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两种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知其不可而为之”,毕竟是“心知心为”,心在面对现实之“不可”的情况下,仍然主宰着自己的“身”去做事情。

人心似乎存在更多问题,包括:时常感到纷扰不安、困惑迷茫,也有的人另立私心,沉堕于功利心、邪心之中而不能自拔。

阳明心学的心(阳明心学经典语录及解释)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习”也可以理解为人会产生一种“习心”,这个习心发动出来的意念,会使本心受到遮蔽。如果继续按照这个习心去为人处事,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甚至于做出恶事。这都是因为失去本心的缘故,所以我们需要克服习心,从意念上开始,落实“为善去恶”的工夫。

世上有人分心与理为二,这就会出现许多弊端。比如春秋时期有些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背地里行的是霸道,他们都是为着各自的私心。他们的所作所为,宣称是追求天理,但内在动机是不合公道大义的,所以孟子会说“春秋无义战”。有些人只要外面做得好看,表面上合理,实质却与心全不相干,导致分心与理为二,那么他们的作为,实际上就会变成了霸道之术,他们自己却还不知道,或者在自欺欺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阳明先生让人们知道心与理要合一,为人处事除了外在合理之外,也要在内心做工夫,理得,并且心安。

阳明心学的心(阳明心学经典语录及解释)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生所经历的事物与心的关系如何?关于这点曾有人以“心外无物”命题来请教阳明先生。当时他们在南镇游玩,一朋友指着岩石中开花的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先生回答得很妙:“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其实,所谓的“无心外之物” ,并不是说什么“唯心主义”,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观性。揣摩阳明先生的意思,事物客观“存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被人感知到了的情况,比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叫做“寂”的存在状态,阳明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个“寂”也是一种存在状态,并且比“显现”出来的那种存在状态更为深刻。就人而言,这个“寂”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就物而言,这个“寂”便是还未被人感知、经历到的事物。良知也会有一种“寂”的存在状态。阳明心学的心(阳明心学经典语录及解释)

阳明先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的本体是“性”。我们常说“天性”,“性”又来源于“天”:因为“天命之谓性”。那么,心的本体就追溯到了“天”。这个线索很重要,因为通过这样的追溯,“心”与“理”合二为一。因为朱子提出“理一本而万殊”,事事物物都有自身存在的“理”,但它们又有着“一本之理”,这个“一本之理”无疑就是“天理”了。也就是说,在“天”这个层次上,“心”与“理”的本体就是一个。在“人”的层次上,人性与天理也是合一的,性就是天理。这个天理是人本性就有的,所谓“天理自在人心”。从本体发用的角度看,这便是“良知”。因此阳明先生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谈一下“良知”。

修心路径

首先,应专注当下,让心真切。实际上,过去与未来的事,想得太多没有什么用处,反而会让心更加分散了。当下的心,才是我们最有可能把握住的,也才是我们面对过去、未来最为坚实的基础。当下为善之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则改,就是真的工夫。

其次,要在事上磨练。修心不是避世图清静。如果以厌恶外界事物的心态,另外去求所谓的清静,反而让人变得骄傲、懒惰。只有当你以不厌外物的心,闹中取静地来涵养自己,才会比较好。我们似乎总是很忙,有做不完的事情,心不停地在追逐外界的千千万万事物。怎么才能够在忙忙碌碌中也安顿下自己的心来呢?阳明先生说,心就像我们自身的君王,眼、口、耳、手等官能就像朝中大臣,各有分职,各尽本分,只要让心统帅五官就行了。具体的事情,有具体、合理的处理方法,我们不需要一次次把心“粘连”过去。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的话,再多事情也不会让心慌乱。反之,心不是做统帅,而是“越俎代庖”,不仅会让它疲于奔命,而且事情也并不能一件件做好。

心不动,随它事情千变万化,我们也能应付自如。那么怎么能够做到不动心呢?这就还是要回到“心即理”的状态。因为心之本体是不动的,天理也是没有动的,心即理,二合一,就不动了。我们遵循天理处事,即使应酬再多、事变再复杂,心也能够不为所动,因为有事无事,“理”一直就在那里。

再次,修心要克己。克己就是克服自身对外在名利等事物的过分贪欲,是为了找回“真己”,恢复心的本体。当然,克己也是为己,阳明先生甚至讲:“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人有一个躯壳,有一个真己,真己是躯壳的主宰,名利则是躯壳之外的事物。为己,为的是这个真己!真己就是心的本体,是天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阳明学关键词:心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