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荆州花鼓戏武场音乐详解,这里最全啦

荆州花鼓戏武场面,俗称“火爆”。由竹兜、堂鼓、土锣、土钵、马锣、云锣、 小锣、擅板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常用的待色乐器有:

竹兜

早期武场面指挥乐器,中碗口大小(直径约12厘米),最初也有用龟壳代用的,调门高、音色淸脆,现统一改用单皮鼓。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竹兜

堂鼓

为武场面指挥乐器,扁圆形(直径约25厘米),音色柔和淳厚,常与马锣配合领奏,加之其它乐器穿插配合,鼓点在其中填眼加花伴托唱腔,如[悲腔]“哟喂哟”的伴奏,特色尤为突出。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堂鼓

土锣

即农村婚、丧亊常用之土锣,直径约40厘米,音色低沉、浑厚,锣镥用粗布片裹缠。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土锣

土钵

常用道士敲击的海钵,钵页较薄,重击能发出低沉而强烈的爆发音,轻击能发出萧萧水声,直径约25厘米,小圆平窝子,系以钵中。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土钵

马锣

荆州花鼓戏特色最浓的乐器之一,直径约15厘米,沿无孔,左手姆指与食指握锣沿,余三指轻托锣底,右手执小木锤。敲击时,左手随之相应放松,有时为突出其音,敲击后,左手将锣顺势向空中抛掷,音色明亮悠长。马锣常与堂鼓夹于唱腔和间突中伴奏,乡土气息浓郁。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马锣

荆州花鼓戏的锣鼓点子多来自江汉平原一带的民间锣鼓,如“车水锣鼓”、“皮影锣鼓”、“道士領鼓”及“蚌壳精”、“采莲船”、“高跷”、“舞狮”、“舞龙”锣鼓等。在形成剧种过程中,也吸收其它剧种如汉剧武场的“老二”、“望家乡”、“纱帽头”、“撩 子”、“导板”等,经与乡土乐器及民间习惯奏法配合,也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常用锣鼓经依演奏场合可分三类:唱腔锣鼓、身段锣鼓、闹台锣鼓。

唱腔锣鼓

有[挑千子]、[高起锤]、[腰锤]、[草钹]、[元五锤]、[工尺上]、[高腔梗子]、[打锣腔梗子]、[三起板]、[双起板]、[阴锤]、[丁二锤]、[凤点头]等。 如[高腔]起唱前的引奏锣鼓[挑千子]: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唱腔锣鼓

专用于[打锣腔]上、下腔句间的[打锣腔梗子]。如:

上句梗子 刘继荣记谱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上句梗子

下句梗子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下句梗子

专用于[高腔腰板]后的[腰锤]。如: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腰锤

用于[圻水腔]及“单篇牌子”的腔间锣鼓[草钵]。

刘继云记谱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用于不同小调引奏及腔间锣鼓[工尺上]。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身段锣鼓

有[慢走锤]、[长锤]、[快长锤]、[鬼挑担]、[转锤]、[锁锤]、[牛擦痒]、[八大锤]、[八哥子洗澡]、[凤凰闪翅]、[黄标马]、[倒八锤]、[三回头] 等。如用于人物缓慢出场或身段表演的[慢走锤]: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用于摘花、担水、绣花、搓线、杀鸡等表演动作的[乱劈柴]: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吸收民间舞狮、舞龙、蚌壳精等击乐用于操拳及武打表演的[四门紧]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专用于鬼魂身段表演的[鬼挑担]: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吸收民间锣鼓用于丑脚身段表演的[牛擦痒]: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闹台锣鼓

又名“草台”。由民间“六合班”、“七星点子”、“么二三”、“蚌壳 精”等击乐演变而来,为多种锣鼓点子的组接串打。常用于草台演出前以招徕观众。闹台锣鼓有严格组合与自由组合两类。严格组合一般的连接顺序是[三炮头]、[快长锤]、[八大锤]、[花锁]、[长锤]、[三通鼓]、[乱劈柴]、[三阴]、[水底鱼]、[四门紧]等(由吴运清提供);自由组合依鼓师发头手式即兴串打。

上述多种锣鼓点子中,最富特色者为[高腔梗子],又名“十八锤”、“长过门”,是紧接[高腔起板]后的专用腔间锣鼓。其完整奏法为: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该锣鼓点子奏法多变,依不同情绪在保留头、尾的基础上,可缩减为五板、六板、 八板奏法。此外,为配合表演惊恐情绪突变等身段动作,还有一种特殊奏法,即发头后第一板锣体以爆发性的滚奏敲击如

荆州花鼓戏曲(荆州花鼓戏剧目)

刘继云记谱

以造成一种极为紧张的气氛,称为“滚梗”。在《斩经堂》、《雪梅观画》、《蒲桥渡》等剧 目中,“滚梗”与演员惊恐动作的密切配合,常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武场面的演奏方式

分两种 :

一人兼指挥并演奏多种乐器称“打夹手”;不同乐器分人演奏由鼓师指挥称“打拆手”。

剧种早期,戏班多为“七慌、八忙、九停当”状态, 不能组成“打拆手”场面,鼓师一人多兼奏竹兜、堂鼓、板、锣、钵等乐器,其它如马锣由管箱师傅代,小锣由不上场演员代,伴奏以烘托情绪和配合表演动作为主。

由于人少,鼓师和其它人员都要有过硬的本领,优秀的鼓师在为唱腔填千子时,轻快、活泼,如“活家常”。打“锣鼓梗子”时象“悠水”,有的小锣打得好如“八哥子说话”。

武场面早期位置多坐于舞台中部长桌后,鼓师居中,乐器分置挂于椅坐和椅靠上敲击, 击马锣、小锣者分立两边,后期则移座于下马门一侧。

武场面的锣鼓点,除用于配合 做、念、舞等表演节奏外,与唱腔的关系十分密切。如唱腔速度慢与快之转换,均由堂鼓、马锣之催与撤于以调节;在与[悲腔]中之“无字腔”和[打锣腔]尾腔同时进入之助奏中,堂鼓与马锣的灵活穿插演奏,使剧种粗犷、高亢、激越风格十分突出。

鼓师还担负着繁重的接唱帮腔任务。其帮腔规律为,除[高腔](含悲腔)正板上句尾 不帮腔外,[高腔]的其它腔句(含起板上、下句、正板上句、腰板、落板上、下句) 和其它主腔(圻水腔、四平腔、打锣腔、还魂腔)每腔句尾最后一字或二、三字均由 鼓师和兼奏人员帮腔。帮腔时,鼓师必须依唱词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而变化演唱。这种接唱帮腔风格粗犷,与锣鼓伴奏紧密相配合,突出体现了剧种的一定历史时期在演唱形式上的艺术特征。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荆州花鼓戏武场音乐详解,这里最全啦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