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三十而立意味着什么(三十而立到底是什么意思)

职场彬叔说(三):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你明白吗?

在我三十岁时,我肯定是没闹明白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不过是人云亦云,认为就是在三十岁时应成家立业而已。

就是在三十岁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还是没闹明白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因为我总觉得不论是家也好业也好,与那个“立”字好像都离得尚远。

直到有一天,我和我的一个同事聊到职业规划的问题时,我突然觉得似乎明白了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

那天我对我的同事说,不知不觉已活到孔子的说的知天命的年龄,却突然发现一路走来,似乎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一切都是所谓的顺其自然。

同事说,我刚好三十岁了,但觉得还是懵懵懂懂。现在的世界变化这么快,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职业之路似乎没有什么好规划的,因时而变就好。

我说,如果让我重新走一遭,我一定会在三十岁左右的年龄好好规划一下职业发展之路。

同事问为什么是在三十岁而不是二十岁左右做规划?我说人在二十岁左右最是思想活跃的时候,对自己的认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在三十岁左右,人才能“知止”。

同事又说,“知止”的解释那么多,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以现在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古人讲的“知止”?

我说,《大学》里讲:“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能就“知止”理解“知止”,一定要连贯起来理解。

我所理解的大意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心之所向了,心志就坚定了,就不浮躁了,就能和自己和解了,也才能理性地规划人生之路,最终按自己的心意有所成。

朱熹的集注讲到:止者,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止”,是灵魂,没有“知止”这个前提,定、静、安、虑、得就是无本之末。

同事又说,人为什么非得年三十方能“知止”?难道二十岁就不能知道至善之所在从而志有定向?

我说,也许有有超常慧根之人,但活在当下的常人,真正能搞明白自己内心所想所愿时,一定是经历万千阅人无数时。

孔子讲三十而立,原意是说他三十岁时学懂了礼仪,从此说话做事才有了把握。

礼,这个词似乎很简单又很深奥。细想之,从伏羲发明八卦,周文王演绎《易经》,孔子著述《易传》《论语》起,其实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乱世定规矩。礼,不就是规矩嘛。

圣人虽然自谦地说,在三十岁时才觉得自己学懂了规矩,但他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经历阅历,就不会准确认知世界和认知自己,也就不可能真正“知止”。

因此,我认为三十而立的“立”字,其真正的含义在“知止”上。真正“知止”后,才能以自己心之所向的至善所在为目标,有针对性地理性规划自己。

同事又说,你说了那么多,我还是那句话,如今的世界变化这么快,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如何理性规划自己?

我说,大道至简。我们的先贤早就在倡导天人合一,不就是如今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吗?变了的不过是共生的方式、方法,不变的是常规、法则。

比如,跟自然生存法则一样,优胜劣汰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考验。当你在说某某运气太好了、总能赶上好机遇时,其实你所不知的是人家默默补齐了多少短板,才立于与你之间的竞争优势。

在信息时代,人做选择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但坚持也不是有枣没枣捅一杆子,谋定后动很重要。

同事又说,谋定后动说起来容易,如何才能做到谋定而后动?

我说,这就是我所遗憾曾经没有好好规划一下之所在。其实,我觉得谋定而后动并没有多深奥,简单说就是依据自己对世界对自己的评估判断,找到并尽力补齐应对社会竞争的短板。

以我的经历来讲,我曾经就是单纯地想干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一切收获顺其自然。猛一看,也没毛病。但经年后发现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比如,你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你也想得到晋升。如果你没有展示出你想得到晋升的愿望,就有可能会给你的上司造成你没有“想法”的印象,进而对你的领导力打上问号。

你有能力也有想法,就得展示出来,给你的上司明确的信号。否则,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早已向上司展示出了鲜明信号,而你又秉持所谓的顺其自然,你的不展示就很有可能成为你致命的竞争短板。

还比如,你与你的竞争对手在业务能力、领导力等等方面都旗鼓相当,但你在待人礼仪方面不如你的对手得体,就这么一点短板,就有可能造成得到晋升的天平向你的对手倾斜。

职场里,赢得竞争优势的王道从来都是补短板。所以,三十而立,立的是“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最终能赢得竞争主动的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就是规划。规划的全部精华,就在于根据志向准确评估自己的短板,进而不遗余力补短板。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职场彬叔说(三):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你明白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