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人性本善和本恶(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中的“善”与“恶”,你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述,从古至今都是个热门“话题”,大家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首先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得搞明白探讨这个问题的价值为何?这些形而上的概念对生活能产生怎样的价值。我想很实际的一个“点”是,若能明白“善恶”的标准,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避免很多不合理的事情,生活能过得更好。

比方说不知“善恶”的人会任由自己的天性发挥从而做出不符合自然对人赋予的“天性”,从而导致不好的结局产生。这体现在人们“工作”、“家庭”、“健康”、“生存”等方面。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头脑里没有那个“理知”概念,从而无法更正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导致生活乱糟糟,情绪上不稳定,工作上不尽心,家庭上不和谐,问题多多,烦恼多多。

人性本善和本恶(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

故此了解“善恶”对人生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这个“命题”非常庞大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的,得根据当前自身所处状态做出符合眼下情况的“分析”,从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道路,适用自己的方法论,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把烦恼解决掉。

在分析自己的情况之前不妨先看看从古至今那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们对“善恶”的认知,看法。中国春秋时期对“善恶”的分析最为明显,那是个思想启蒙的事情,同时期的西方“古希腊”同样对“善恶”有着深刻的“认知”。

大体上的主张无外乎“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善恶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的言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的言论,中间派主张“善恶共存”。

人性本善和本恶(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

依我个人看来,孟子是从“善”这个角度去抑制“恶”,荀子是从“恶”这个角度去宣扬“善”,两者所阐释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切入的点不同而已。因为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善”时,此刻同时知道了什么是“恶”,两者分开来论述,各取一个“极端”这样方式本身就显得“不合理”,又善又恶。

如今这个时代采用“科学方法论”,每件事情都剖析下来分析,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让人的思路更加清晰,能够很快地学习到“知识”。

比如“人性本恶”这个命题,先解释何为“人性”?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结合形成的概念。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后天在社会上生活,受到教化所获得的一种认知。进步一论述为“人性本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也就是“人”若是不加以“教化”不加以学习“道德”、“法律”等等知识,在面对自身所需要的“物品”时就会表现出“贪婪”、“自私”以及“占有”,这就是本能的“恶”,天性使然,欲望的无节制扩张。

人性本善和本恶(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

与之相反的“善”便是教化人们学习“道德”,知晓法律,知道哪些事儿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心中有数,这是“扬善”的方法。

可说“人性本善”难道不对吗?人的恻隐、同情、流泪是不用人教的,人对“爱”的感知天然存在。六祖惠能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自性”是自我的“觉悟”,是对“善恶”的根本认知,是对“爱”的最本质理解。

因此在我看来,“善恶”是人定义的,在人类制定的文化圈子里扮演不同的属性,而人的“本性”天然存在着,包含一切“不以人为意志”决定的“属性”,那才是“本源”,是“道”。

人性本善和本恶(人性究竟本善还是本恶)

最后用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来做个结尾: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人性中的“善”与“恶”,你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