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含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解读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失败了,最后取得胜利。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据《后汉书・冯异传》:“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含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含义)

东汉冯异奉刘秀之命剿灭赤眉军,初战败于回溪,最终大胜于黾池。回溪现今河南洛宁县东北,黾池现今河南省渑池县。东隅指东方,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多种植在西边,因蚕食桑叶,桑叶入秋而枯,代以榆叶,所以桑榆多并植在一处。桑榆用来比喻日落余辉照射在桑榆枝端。东隅、桑榆,是指日升日落这一事物初始过程,故有: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通过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来比喻开始失败了,最终取了得胜利。

公元26年春天,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经过激战,打败了刘秀大将邓禹,9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河南渑池东)、宜阳(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60多天。这时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

注解:

①垂翅回溪:回溪亦回溪阪,古地名,俗名回阬。亦省作“回谿”。即,东崤山阪。在河南洛宁县东北,长四里,宽二丈,深二丈五尺。《后汉书·冯异传》: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冯异被赤眉战败,“弃马步走上,与麾下数人归营”,即此。具《通典·州郡》记载,回溪阪唐代俗名回坑。

垂翅:汉语词语,意思是失意、萎靡、落败;出自《后汉书》卷十七《溤异传》。

②奋翼黾池 [miǎn chí]:黾池古地名。《史记·商君列传》:“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黽池”。司马贞索隐:“郑黾池者,时黽池属郑故也”。黾池,县名。即今河南省渑池县。《汉书·地理志上》:“宜阳,在黾池有铁官也。黽池,高帝八年復黾池中乡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

奋翼:谓振起鳃旁的两鳍。《文选•宋玉<高唐赋>》:“鼋鼍鳣鲔[yuán tuó zhān wěi],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李善注:“翼,鱼腮边两鬣也”。犹奋翅,多以喻人振奋而起。汉贾谊《鵩鸟赋》:“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周书•贺拔胜念贤传论》:“及胜垂翅江左,忧魏室之危亡;奋翼关西,感梁朝之顾遇,有长者之风矣”。“奋翼”在《汉语大词典》第3312页第2卷1568参见:奋翼。

③东隅[dōng yú]日出东方,故以东隅指早晨。也指东方。

【解释】:

东角;东方。《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直室东隅。”明茅溱 《双调夜行船序·宴蓟镇宛在亭四景》套曲:“边境无虞,喜青阳布暖,斗指东隅。”

古代指中原地区以东的小国。《逸周书·大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孔晁注:“东隅自殷以东,旅謁各使,陈其政事者也。”《隋书·许善心传》:“李虔僻处西土,陆机少长东隅”。

指日本。章炳麟《韵文集自叙》:“余生残清之季,逃窜东隅”。

④桑榆[sāngyú]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比喻晚年,桑榆晚景。

【解释】:

桑树与榆树。汉刘向《九叹·怨思》:“孤雌吟於高墉兮,鸣鳩栖於桑榆”。《晋书·夏侯湛传》:“鸿鵠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鷃不陵桑榆”。

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唐刘知几《史通·叙事》:“夫杲日流景,则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清魏源《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诗:“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

桑榆之时指的便是五十岁之后每个年龄层的老人,源于《魏书·游明根传》,“(明根对曰)臣桑榆之时,钟鸣漏尽,蒙皇上之泽,头领获全,待尽私庭,下奉先帝、皇上大恩,臣之愿也。”即(游明根回应)我的年纪早已非常大了,这时年老力衰,受皇上的恩惠,得到善始善终,在家里渡过残年,接纳先帝和皇上的恩典,就是我所愿意的事儿。

比喻晚年;垂老之年。《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隋书·王韶传》:“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於畴昔,昏忘又多。” 宋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清沉起凤《谐铎·虎痴》:“况我年近桑榆,家无兰玉”。

喻指隐居田园。《魏书·逸士传·眭夸》:“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解读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