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对话(白居易和刘禹锡斗诗)
白居易和刘禹锡:只想告诉你 我一直都懂你
说起白居易在诗坛上的知己好友,我们首先会想到元稹,他们二人几十年间的互相牵挂和扶持,以及白居易对这份友情“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的深情感慨,都让人看到了朋友间相处最真挚和坚定的模样。
其实,除了元稹之外,白居易在诗坛不乏其他好友,在这些人中,刘禹锡是很特别的一个存在。
白居易和刘禹锡相识时都已不再年轻,他们从相遇第一天起就写诗互赠,表达心意,后面逐渐开始一唱一和,一人作诗,定有另一人赋诗回应,这一习惯成为他们独有的默契,二人乐此不疲,在对方唱和的诗作中看到对自己心意的理解。
白居易在晚年还对他们的唱和作品进行了整理,成为《刘白唱和集》,这其中不少诗作成为了传世经典。对于白居易来说,如果元稹是在他们彼此牵挂中同经世间风雨的共患难好友,那么刘禹锡就是在看过生命浮沉后遇到知我懂我的人生知己。
1
白居易和刘禹锡虽然同岁,又都是赫赫有名的诗词作家,但是在前半生中二人并无机遇相识,这和他们的人生发展节奏不同有关。
刘禹锡生于为官之家,虽其父只是一名小官吏,但生活安定,让刘禹锡有机会无忧生活,学习吟诗作对。
刘禹锡也不负众望,二十出头的年纪就中了进士,仕途之路最开始可以说是走得顺风顺水,后来自“八司马事件”后,他的人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低谷,不断被贬,不断被“发配”到更偏远的地区,人生早期和后来的巨大落差中,刘禹锡在起起伏伏中迎接着人生的春夏秋冬。
再看白居易,他出生不久后家乡就发生战争,紧接遇家中变故,他为躲避战乱四处漂泊,快三十岁时才考中进士,比刘禹锡晚了十年,而且白居易一开始只得个校书郎的工作。
好在,他逐渐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看中,授予了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的监察机构的官职。后来因宰相武元衡被刺后白居易上书要求严惩凶手被指控僭越,遭到贬谪,从此他的人生慢慢走入了抱负难施的碌碌无为状态。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经历高光和低潮,人生最活跃的年份中从未有过交集。然而,缘分就是不经意间到来,他们五十多岁的时候在扬州首次相遇,饮酒作对,出于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以及对对方的经历感到不公,白居易当下就赋诗一首。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唐·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刘二十八使君就是指刘禹锡,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对刘禹锡遭遇的种种打压和挫折表达了不满,他结识了刘禹锡的才华和作风后,深感刘禹锡此等人才不该被埋没。
他们二人举杯畅饮,敲击杯盘吟诗作对,虽然刘禹锡诗作成就名扬天下,但是还是要面对他人风光升迁而自己壮志难酬的现实。白居易不忿道,虽说人经历不顺是常有之事,但是刘禹锡被贬谪二十三年,不免磨难太多,世道不公啊。
有一句话叫做,因为经历过,所以感同身受。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二人的友谊再恰当不过。
白居易的仕途之路也是充满坎坷,空有一身才华和正直之心,却迟迟不受重用,中年后更是走入了无处施展能力的窘境。他懂得在一番努力和野心下,却依旧无法摆脱命运挫折,是何等无助和无奈。
因此,他看到对于有着类似人生经历的刘禹锡,不禁惺惺相惜,为其打抱不平。他能读懂刘禹锡豪放语言中的悲伤,他能看出刘禹锡饮酒作乐时眼中的黯然。
刘禹锡对于这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立即也写了一首诗作为对白居易的回应,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借此诗宽慰好友,也是安慰自己。人生本就多变数,活到世上一遭何不以豁达的心态面对风雪冰霜,笑看云卷云舒呢。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第一次见面就以互赠诗作开始,这两位才华横溢的诗坛大家,从此开始了把自己情感以及想对对方说的话,赋诗送给对方,在二人最擅长的诗句中,谈及春夏秋冬,讨论人生理想。
2
对于一名优秀的诗人来说,有时对于心痛、悲伤情绪的表达并不见得会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描写他人的愁怨引出自己的忧伤。白居易有时写给刘禹锡的诗中也会如此,有幸的是,他们二人都能读懂对方诗中的真正情感和寓意。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唐·白居易《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这两首唱和诗中,描写的主人翁都是少女,描写的思绪都是忧愁。
白居易的笔下,少女站在小楼上,倚着栏杆独自思量着心事,紧锁眉头,不知在想着什么,就这么一动不动站立着,不曾回头。
而刘禹锡诗中的女子,画好了妆走下楼,看到深深庭院同样是一脸愁绪。她也是默默站立着,数着院中的花朵,一动不动的美丽样子,让蜻蜓以为她也是朵开放的花,飞上了玉搔头。
其实,在白居易的诗中,他并未言明女子到底在愁思什么,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少女真正的心思,但是他看得出来,少女和周围的环境,都在呈现着不如意的状态。
刘禹锡在诗中倒是回应了白居易的“思量何事不回头”,他诗中的少女因受到抛弃和冷落后,精心装扮却无心上人看到,因此感觉生活孤寂凄凉。
白居易作此诗时,朝中时局一片混乱,宦官当道,多少人通过努力巴结宦官而求得高位。白居易看到国家统治阶层变为如此,深感心痛。他在自己带着如此的负面情绪中,看到少女的愁思模样后,写下此诗。他笔下的少女十分忧愁,白居易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刘禹锡在回应的诗句中,描写了一位少女虽样貌出众,精心打扮,但是依旧不受关注,他和白居易又何尝不是和这少女一般,虽有才华和报国的斗志,然而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屡遭贬谪。
作为知己和朋友,最难的便是我不说透我的所有想法,而你已懂我的所有心思。白居易一首描写闺中愁怨的诗,刘禹锡却能看出其中好友自己的郁闷和焦虑,他的诗回答了白居易诗中的愁绪,更是在向白居易传递着安慰:哪怕这世道还会变得更加不可理喻,但依旧有我可以明白你的心情。
3
白居易和刘禹锡在年过半百时才相识,自然在这往后的唱和的诗中少不了感慨时光和岁月的作品。
对于他们二人来说,这一生都是在即将大展宏图之时生命的眷顾就不再了,晚年回想这一切,仍会有遗憾之情。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居易的身体也逐渐不如从前,晚年生活可以说并不如意,他这些负面的情绪,也写进了赠刘禹锡的诗作中。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唐·白居易《咏老赠梦得》
这首诗中写满悲观的情绪,白居易总的来说就像刘禹锡传递一个想法:我们都老了。看起来通过诗中的描写,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充满着无奈:患有眼疾,每日不得不早早睡觉,清晨起来看着凌乱的头发也懒得搭理。大多数时候闭门不出,不愿见镜中颓废的自己,也没有能力和心情再读一读书,唯有与刘禹锡相谈作诗还有兴趣,但是这样的日子又还能来几次呢。
对于这首满是消极情绪的诗作,刘禹锡又回赠了一首积极的作品,对好友予以鼓励,这次回赠,又诞生了一首传世经典。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这首诗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被后世奉为经典,常用来鼓励人们乐观面对岁月,随时对生活抱有热情。
刘禹锡在诗中同样描述了他年老后的现状,日渐消瘦,头发稀少,眼睛也无力支撑过多看书,身体终年不离艾灸调理。然而,诗中画风一转,这个岁数的人虽然身体和年龄不复从前,但是早已看过世事变化和命运起伏,你我充足的人生阅历让我们看事情更加睿智冷静,不该对岁月流逝产生焦虑,就如那桑榆上的晚霞,不也是照亮整个天空吗。
白居易百般消极自己不再年轻,刘禹锡安慰好友常人在这个年纪都是如此,不必过分担忧,而且现在的我们依旧可以创造属于晚年的灿烂生活,其中的乐观和豁达心情,可见一斑。面对白居易的悲观,刘禹锡的安慰和鼓励非常真诚直白,透过他的诗句,仿佛看到他在对着好友,微微一笑,坦然地说到,我们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4
这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相识后就通过这样唱和诗的方式,互诉心肠,互相扶持,晚年时二人还成了邻居,更多了一起谈天说地,互论诗作的机会,他们这样的生活在刘禹锡去世后走到了终点,白居易心痛不已,为死去的好友写下了缅怀诗作。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駸駸落景挂桑榆。
夜台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唐·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白居易在诗中描写了二人的友情,表达了他们都曾经经历过贫困、贬谪、不公,相似的经历和心情让他们成为挚友,志趣相投。白居易一生深感骄傲与荣幸可以与刘禹锡齐名,并结为好友,但如今好友去世,白居易感到自己仿佛失去了最懂自己的人,实在是伤心且无奈。
这是白居易赠予刘禹锡的最后一首诗了,而这首诗无法等到刘禹锡的回赠了。他们相识于中年,虽然在此之前那些改变人生命运的风雨和挫折中,他们未曾相遇,也未一同走过,但是看过潮起潮落的二人,更明白自己本心,找到了读得懂自己内心的知己,一个这般好友,抵得过百十个泛泛之交。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白居易和刘禹锡:只想告诉你 我一直都懂你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