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诫子书》,真的教给了我们很多东西吗(诫子书!)
千古奇文《诫子书》,真的教给了我们很多东西
观古之智者,都很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对子女的教育,他们注重于志向,品德,学习的培养,反而对物质生活不是那么看重,他们通过静心来明确自己的志向,以简朴的生活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用勤奋专一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才干。
博学笃志,志当存高远,他们坚信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志,就有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就有做成某事的气概。每个人不仅要有志,而且要立大志。一个人的志气不高,就没有高远的奋斗目标,也就没有一定的原则可坚守,更不可能有所作为。即使有一定作为,也不会成大事。因为一旦实现了小小的“追求”,便可能知足常乐,安于现状,而不再去积极进取。志气高的人,即便处在恶劣的环境,也能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洁身自爱,不会丧失他的人格,被环境牵着鼻子走。
读书本就是一种志向与毅力交织的艰苦劳动,业有所成必读书,读有所成必苦功。苏秦的“刺股”励学,匡衡的“凿壁”借光,车胤的“囊萤”夜学,孙康的冬夜“映雪”,无不说明没有自我的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奋战精神,是不可能读好书的。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磨练性情,自立自强,自尊自励。愈是有才能的人,愈懂得求知的无止境,愈感到成才的高远路。因此也愈加境界高远,虚心好学。求知若渴,失志成才的人,只会一门心思去充实自己,满腔赤诚地去投身实践,绝不会把精力用在卖弄自己,贪图浮名上。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心静了,思虑才会周全,只有远离诱惑,心思才会专一。不可否认骄奢淫逸大多出现在富足之家,所以古之智者崇尚在节俭中锻炼自己的心性,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也就说得通了。他们不希望富足的生活侵蚀自己的心性。
贤能的人有了金钱,容易受物欲的诱惑,而贪图享乐,意志消沉。愚昧的人有了金钱,就有可能去干些非法的勾当,给社会带来危害。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无益的,古人倡导积德而传后人,积财以资困厄,并不主张把钱财留给后人。
当然金钱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不一定使贤者沦庸,愚者违法。只是对于那些把金钱当做享乐的资本,家传法宝的人来说,金钱反而是滋生危害的东西。而对于通过诚实劳动挣得的钱,并以此来兴家立业,创造财富,开创业绩的人来说,金钱则多多益善。金钱在现实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对人的德行也有腐蚀的一面。君不见,为了钱铤而走险的人何其多,有了钱玷污人生,陷入深渊的人也屡屡不绝。金钱关乎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劣,却不是标示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或许因独生子女的缘故,父母过分地宠溺,甚至达到不分好坏,有求必应的地步,于是出现了很多“巨婴”,“啃老族”的心安理得,不知感恩。更甚者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更富足的生活。还有些意志力低下,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怨恨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生下来受罪,甚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缺乏抵抗力,陷入沉迷,甚至走向歧途。
为什么物质越富足,感到痛苦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或者是解决了物质生活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必然过程。
纵观历史,没有哪个时代的物质超过现在,出现精神上的阵痛也在所难免。然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一定有着优秀的思想值得借鉴。
在这求索的路上,强大自己的心性,培养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本领,就能够应对随时出现的重重风雨,种种磨难。
要懂得父母给的是背景,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通过自己努力的双手,去获得自己的生活所需,在奋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心性得以完善或圆满。才能以更好的心态去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千古奇文《诫子书》,真的教给了我们很多东西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