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基本笔画及结构精解(九成宫醴泉铭的醴怎么写)
第52期《九成宫醴泉铭》左右结构及其部首——绞丝旁
一、绞丝旁的形态
A
B
在《九成宫》中,绞丝旁大致有两种形态,如上图A和B,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图A绞丝旁底部写作三点,而图B底部写作“小”。下面结合具体笔画进行重点介绍:
C
D
第一,绞丝旁有两个撇折,两个撇笔的方向大致相同,但折后的笔画,行笔方向相反(如图C)。
第二,第三笔的点,有时写作斜点(如图C),有时写作短撇(如图D)。
第三,下底部写作三点时,左点通常向左下行笔,中点和右点向右下行笔,但有时左点写作“提”状(如图D)。而当底部写作“小”时,一般左点大,位置低;右点小,位置高。
总体上看,绞丝旁要写的纵长一些,笔画之间紧密有致,点画宁可向左伸展,也不可向右突出,以免与右部的笔画发生冲突。
二、绞丝旁与右部的关系
第一,注意绞丝旁与右部之间的长短、宽窄和轻重笔画组合错落有致。
经
经:左短右长。绞丝旁底部的左点是整个字左侧的支撑,要注意其行笔方向。右部稍长,三条横画轻重、长短有所区别。
绝
绝:左收右放。绞丝旁形态收敛,附靠于右部。右部上紧下松,尤其是竖弯钩修长厚重,是整个字的主笔,其竖笔较短,折后的横笔较长,出钩浑厚。
纬
纬
纬:绞丝旁位置居中略靠上。右部皆横向、纵向笔画,横画皆向右上行笔,大致平行,长短各异,间距匀称;几条短竖笔行笔方向有异,两条长竖垂直向下,笔画粗重,但上短下长,且略有错位,不处在一条直线上(如上图中红笔所示)。
终
终:绞丝旁中,第三笔点写作“短撇”,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呼应底部左点起笔;同时底部左点写作“提”,向右上行笔,收笔时呼应中点起笔。
“冬”部笔画左缩右伸,捺画粗重舒展;下方两个点起收呼应,粗重浑厚,下点略偏左。
纪
纪:左长右短。绞丝旁底部三点写成“小”状,中点写成竖钩,使绞丝旁形态更为纵长,致使绞丝旁长于右部,是比较罕见的情况。
编
编:“编”字最大的特点是,将“扁”部的长撇写得更为修长舒展,将绞丝旁承托其上,使整个字左右部的关联更为紧密。
(中小学书法教育)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第52期《九成宫醴泉铭》左右结构及其部首——绞丝旁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