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家园的含义(精神上的家园)
精神家园在人的信仰中,是一条永远走不到头的路
理想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走马观花式的描述使我们看到,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追寻理想家园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来源于人们对处身于其中的现世、现实的不满。不满就有向往,有多少种不满就有多少种向往。
现实太贫困、生活太艰难,于是就有理想家园中的富庶——遍地金银珠宝,喝不完的琼浆玉液,流不尽的蜜河奶河;人生短暂,充满忧患,终生劳苦,于是就有理想世界的长生不老,还有无休止的逸乐和悠闲;人世间充满争斗,人际关系紧张,让人无限心烦,于是就有理想世界的慈悲为怀,博爱无边,人与人之间友爱和睦,和平宁静;现实生活太污浊太庸俗了,于是就呼唤超越和神圣------
总之,现世现状缺少什么,理想世界就有什么,既圆且满,了无缺憾。由此可见理想世界是人所渴求的对象在现实世界的空缺,是现实世界的反向折射,是在想象中对现实缺憾的补偿。
这样的世界存在吗?应当说,既存在又不存在——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存在于精神世界。从性质上看,理想世界属“虚”不属“实”( 不是“实在”是“虚在”),属“心”不属“物”——肉眼看它是“无”,心眼看它是“有”。在精神世界里,它既虚无缥缈,又真真确确,它的形态随时代、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但它的存在却是永恒的,性质是不变的。它与人类如影随形,共生共存,是人类生存永远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天堂”“乐土”“神圣”“终极”之类既然是“虚”是“无”,不可观测不可验证,那么到底它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不过这里的“用”非实用之用、功利之用、物质之用,而是精神之用、价值之用、意义之用。
虽然,几千年过去,我们没有见过哪怕是一个人曾经到过天堂、乐土,没有看过天堂、乐土的照片或录像,但我们却无法否认它曾经发挥过而且还继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换句话说,理想虽然是“虚”的、无形的,却又无时无处不在地对现实发生着影响。这种影响用古人的话表述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想世界存在于又作用于心——其作用就是让“心”——“有所系”,有一个向往、期盼、追求的目标。高远的目标与当下现实拉开了一段长长的距离,给人留下一段永恒追求的空间。恰如精神灯塔,矗立在人类心灵的上方或前方,对人始终起着提升或牵引的作用,使之不至于过分向下沉沦(安于灰暗的现实而毫无追求)或向后倒退(倒退为无灵魂的兽性的人)。
理想与现实在人的精神空间形成了上下前后两个张力场,人类就在这两个张力场中游移。少了哪一个支点,生活就会失去平衡。人类的精神家园或许就在这二者的和谐与平衡中。
理想世界不能落实、转化为现实,人们无法步入天堂、乐土、神圣,这不是理想世界的缺点而正是它的优点。因为,如果它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现实的固定处所,那么可能早就被有权有势的强者所占据,弱肉强食的局面又会发生,这就不是天堂而是人间地狱;再说,即使天堂可以达到,那么达到之后又怎样呢?十全十美,完美无缺,也就没有了任何发展的余地,岂不是死水一潭,一个僵化沉闷死寂的世界?所以理想世界好就好在“虚”和“无”,好在“达不到”。
对此,作家史铁生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他说:“人可以走向(黑体字为原文所有)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史铁生:《病隙碎笔》)
史铁生的意思是说,乐土、天堂、神圣,都不是一个确定的可以最终到达的处所,而是一个永远达不到因而永远存在的精神之域。它可望而不可及,你往前走它亦往前走,它永远给人以提升、感召、牵引,它永远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追求它的信念中。你追求着,寻找着,它就存在;你放弃了,灰心了,它也就不存在。
这就是说,天堂不在天堂,而在人的信仰中,天堂是一条路, 永远也走不到头。所以,人类永远走在追求理想世界的路途上,人类的精神家园永远在人类追求理想的心中而不是一个现实的、具体的所在,不是一处确定的福乐的终点。因此,永远也不会到了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永远享受了。在这个路途上,理想世界的内容会因社会、时代、民族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但其性质和意义永远不变。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精神家园在人的信仰中,是一条永远走不到头的路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