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与孔子相爱相杀一辈子的鲁国“三桓”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对于熟悉孔子生平历史的朋友们来说,鲁国的“三桓”肯定是不陌生的名词。孔子与鲁国“三桓”家族几代人分分合合地斗,可谓相爱相杀了一辈子。孔子思想的传播与孔子政治理想的失败都与“三桓”有密切关系。那么与孔子相爱相杀一辈子的鲁国“三桓”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鲁国的第十五代国君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庆父、公子同、叔牙、季友。公子同后来继位为鲁庄公,庆父、叔牙、季友则分别成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初代家主。因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便被合称为“三桓”。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鲁庄公去世后,鲁国国君家族与“三桓”之间爆发内乱,而平定内乱的季孙氏世袭垄断了鲁国的执政上卿。到了春秋后期,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控制了鲁国实权,鲁国国君基本被架空。生于春秋后期的孔子坚决反对“三桓”专权,他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就是集权于国君。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并代理执政上卿。“三桓”支持孔子代理执政上卿是为了打击“陪臣执国命”,而国君鲁定公是为了削弱“三桓”。孔子则利用这一微妙但对自己有利的政治环境开始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孔子执政后的第一个大计划就是“堕三都”。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三都”指的是“三桓”的主城,即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三都”的规模都与鲁国国都曲阜不相上下,是“三桓”专权的主要依靠。不过在孔子代理执政上卿的时候,“三都”的实权都被“三桓”的强力陪臣控制,这也是鲁国会出现“陪臣执国命”的原因之一。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堕三都”就是削减“三都”的规模,可以直接削弱控制“三都”的陪臣,因此得到了“三桓”的支持。但孔子真正的目标是借“堕三都”削弱“三桓”的实力,让国君重新获得实权。堕除费邑和郈邑之后,孔子在堕除郕邑(不是陪臣控制)时失去了“三桓”的支持,“堕三都”计划半途而废。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堕三都”半途而废后,孔子也因为“三桓”的排挤而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堕三都”还是沉重打击了“三桓”的实力,而儒家的兴起更是让反对“三桓”专权的思想在鲁国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随着晋国的衰落,鲁国最强大的邻国齐国再无顾忌,对鲁国领地的蚕食逐渐加码。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在春秋到战国的几十年里,孟孙氏的郕邑和叔孙氏的郈邑先后被齐国占领。没有领地的孟孙氏和叔孙氏自然退出了鲁国的政治舞台,部分子孙甚至离开了鲁国,比如儒家的亚圣孟子据说就是迁居邹国的孟孙氏后代。孟孙氏和叔孙氏完了后,季孙氏孤掌难鸣,“三桓”到头了。

鲁国三桓是怎么覆灭的(三桓与鲁国国君的关系)

周威烈王十一年(前415年),鲁穆公任用公仪休推行改革。根据某些史书的记载,季孙氏在改革的压力下脱离鲁国,建立了独立的诸侯国——费国。鲁国的“三桓”专权至此彻底成为历史。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与孔子相爱相杀一辈子的鲁国“三桓”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