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的中庸思想(子思认为中庸的含义是什么)
子思的中庸之道
子思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名孔伋,是孔子的孙子。
子思的老师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就是写《大学》那一位;孔子思想学说,由曾参传给子思,再经由子思的门人传给孟子。
子思的代表作品有《子思子》,《中庸》以及《孝经》;《中庸》共有49篇。
下面简要述说下这位儒学大家的主要思想:
1.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聪明的人,擅长于精明算计,往往聪明过头了;对身边的人总是过于挑剔,工于心计,大家都跑光了,成为孤家寡人。
中国有句古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意思就是凡事不要太计较,以为占了小便宜,结果反而吃了大亏。
《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就是水太清晰了,鱼就无法生存,一逮一个准;对别人太过于严厉,要求太高了,就没有朋友了。
愚者不及也:笨拙的人又毫无戒备之心,容易吃亏上当,也是不可取的。
吃点小亏无所谓,让让算了;但重大错误绝对不要犯,更不应该结交恶友,以为自己是圣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感化对方,结果深陷其中;一辈子总是持续在吃亏状态,亏吃多了,心情势必压抑,损失不断叠加,积累起来也是一笔惨痛代价,这样也不好。
如果斗不过别人,至少要能够远远地避开,保障自我的安全。
2.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碰到困难,不要怨天怨地,怪罪他人;这些行为,对解决问题没啥卵用。
这个时候对你来说最有帮助的就是,接受眼下的实际情况,然后在可以控制的范围,采取积极主动地行动,尽力改善身处环境。
3.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贤者过之:一个人太有礼貌,也是过分了,可能由客气变成了谄媚,变成了自卑。
不肖者不及:但是啥都不讲规则,粗鲁野蛮的人,又太容易闯祸,四处树敌。
这个也应该采取中道;往往对于“不肖者”这一拨,在文明社会,在法治时代,大部分人都能够规避;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对人友善且遵纪守法的人。
问题往往在于“贤者过之”这一类,太贤惠了,太谦虚了,导致被当成软柿子捏,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并不是内心一点点不舒服,就对外嚷嚷,和对方宣战;关键时刻把持住了,有所节制,可以称之为中。
当然这么做对于自我情绪也很有好处,始终能够处于清净当中,八风不动心。
喜怒哀乐的情绪,实在憋不住,发泄出来了,但还是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不满之处,有话直说;但通过言语修辞润色,通过柔和处理,别人听上去也还是可以接受,这样可以称之为和。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层次,如果贸然发泄出来了,事后又反悔了,具备调节能力,回到原先和平的气氛;达到与别人和解,与自己和解的目的,这也是和。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应该博学多才,不能只固守一种想法,多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只拥有一种观念,往往容易带有主观偏见,采取极端行为。
审问之:对于任何学问,都应该考究清楚,不可盲从;看书时候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属于自己的思辨。
慎思之:所学内容应该加以理性思考。
明辨之:科学的进行辨别,逻辑分析和归纳,做出较为正确的抉择;乃至于运用曾子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的方法,深入了解,加以区分。
笃行之:对于知识内容不要仅仅只是知道了,就放在那里了;要变成原则在生活当中去实践,才会发生效用。
公元前483年,孔子68岁,子思出生;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13年;这一年,孔子刚刚由季康子派人带厚礼从卫国请回鲁国,欲招其做官;孔子虽然受到敬重,但季康子的所作所为与孔子的政治思想背道而驰,所以拒绝出仕。
鲁穆公请子思做国相,子思则以推行自己的学说为重,婉言谢绝。
子思和他的爷爷一样,都拒绝了做官;当然拒绝的原因,有所区别;子思是更乐意做老师;而孔子虽然一生向往出仕,但理念不一致,宁可不做官。
子思的核心思想,就是宣扬中庸之道;重视对立间的相互依存,重视同一性在矛盾发展中的作用;子思所推崇的中,即是哲学上所说的同一性,是辩证法的一种表达。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子思的中庸之道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