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牛古诗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跟读)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4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创作本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独自一人在外漂泊,恰逢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思乡诗。
这里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山东:王维家居华山以东的蒲州,所以将自己的家乡称为山东。
作者: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有“诗佛”之称,前半生仕途顺利,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其诗早年积极进取、气概豪迈,晚年宣扬佛法、词秀调雅。
诗词:
第一二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字面意思:独自在他乡漂泊的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
本诗开篇第一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那种漂泊在外的处境描写的淋漓尽致。
当时,王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虽是追求上进的好去处,但对于17岁的少年游子而言,更是举目无亲的“异乡”,长安的繁华热闹,更能反衬出身为一名“异客”的作者的孤孑处境。
如果此时,更恰逢佳节,这种思乡怀亲之情,就会一触即发,这就是随后的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种感受和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就算放在现在,仍能触动每个在外游子的乡愁,更何况在信息传递极不方便,“家书抵万金”的古代呢?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字面意思: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登高:在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茱萸:即草决明,古代人认为在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第三句,作者笔锋一转,从直抒胸臆,到写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兄弟们一起插戴茱萸,登高望远,是多么温馨和快乐啊。
但作者此时想的,却不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思乡之情,而以“少一人”,联想到自己没在家乡,亲人们在“遍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亲人们肯定也会思念作者的,好像这一刻,自己作为“异客”的处境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家乡兄弟们的缺憾更需要得到体贴。如此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正是本诗的深厚之处。
回看全诗:
17岁的“北漂”诗人王维,以这首抒情小诗,写尽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全诗用词朴素自然、含蓄深沉,诗意又反复跳跃、曲折有致,真所谓:“真意所发,忠厚蔼然”,更留下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
“忆”字飞花令
忆昨秋风起,君曾叹逐臣。
今日忆君处,忆君君岂知。
忆在山中日,溪边把钓钩。
温温有风味,忆昔李公存。
忆昔登封日,山蹊困六飞。
忆得年时冯翊部,谢郎相引上楼头。
几岁干戈阻路岐,忆山心切与心违。
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
千里云天风雨夕,忆君不敢再登楼。
忆昔同游紫阁云,别来三十二回春。
年来白发两三茎,忆别君时髭未生。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39《春怨》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35《送兄》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19《梅花》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4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