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项羽失天下刘邦得天下的原因(项羽为什么失天下,刘邦为什么得天下)

项羽所以失天下,刘邦所以得之者何?两个根本原因!

项羽失天下刘邦得天下的原因(项羽为什么失天下,刘邦为什么得天下)

尽管项羽素来被人们称作“西楚霸王”、“天生神力”,他的帐下也是有不计其数的名将,为什么在楚汉相争中他却败在了刘邦手里呢?这其中有根本性的原因,甚至说,只要刘邦不夭折,那么,这个结局在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第一、项羽的观念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位置是独一无二的,项羽想的是取而代之,这是一种——攻的是取代别人、防的也是别人取代自己,想成全的只是他自己。

在攻的时候,还可以容一些人,但在项羽达到了自己要取代的位置后、就不管别人有没有达到,此后,防的一面就会成为主要方面,这种攻防,就会使能干的人不舒服、压制了能干的人的发挥,能干的人在他那儿就不甘心待下去。

比如,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这就是一种防别人取代自己的心理,而这种先比较后取代的心理,那么只要别人不如他,他就满足了、这就使他的高度有限——因为称霸,已经能满足他的这种心理了。

第二、刘邦的观念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大丈夫、都应该成为大丈夫、也希望别人成为大丈夫。这就造成了一种成全人的心理,在这种观念下,攻是希望自己成为大丈夫,防的是怕别人不成为大丈夫。

这是一种先比较后成全的心理。

01、刘邦成全韩信

刘邦:“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对韩信,这就是成全,成全人为大丈夫。其结果是韩信不忍背叛刘邦。

02、刘邦成全韩信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刘邦对韩信,处处想的是成全,拜大将是成全,封真王是成全,处处使用是成全。

03、刘邦成全韩信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刘邦对韩信,又成全,又亲、又信,虽为人父母,亦不过如此。

因其忠于刘邦,故对刘邦始终不作防备,几次被刘邦轻易予夺。

04、刘邦成全太子

吕后:“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彊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彊。”

本来刘邦想让太子带兵去平叛黥布,吕后提出一系列理由,于是刘邦就成全太子、吕后了。如果不是成全人的这种心理,在自己生病的情况下,是不会这样子同意的。

05、刘邦成全张良

虽然早遇到张良、并相谈甚欢了,但张良的心愿未了、又分开了,等到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了”,才收到自己身边使用。

06、刘邦成全卢绾

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这个卢绾,和刘邦非常要好,虽然他没有大的功劳,但刘邦仍然想办法封卢绾做了燕王。这就是自己发了、对发小卢绾的成全。

07、刘邦成全陈平

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虽然周围一堆亲信故大臣不相信陈平,但刘邦却是对陈平更好,这是对陈平的成全、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08、刘邦成全陈平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虽然陈平贪钱,但仍然不问其出入,这是成全陈平、也是成全自己。

刘邦为什么能用别人的计谋呢?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心底里想成全他们,结果是成全了他们、最终成全了自己。

问题:难道刘邦的眼光就这么高明吗?什么计谋都能识得好坏?

1)陈平的计谋,无人听

从少年往事魏王咎於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结果陈平跟了魏王和项羽,都一无所成。

2)韩信的计谋,无人听

韩信: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

结果韩信跟了项羽,一无所成。

3)张良的计谋,无人听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结果张良跟了韩王成,一无所成。

答案:不是的,刘邦并不是所有的计策都能分辨好坏!

1)比如,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一个计谋,让刘邦刻印分封六国后人,刘邦就以为这个计谋是好的,但其实是坏的。

2)比如,对于出击匈奴,刘邦就分辨不出使者意见的正确与否,结果就使自己困平城。

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

显然,刘邦并不能总是分辨出计谋的好坏,但刘邦的这种成全人的心理,就使得刘邦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计谋,抱着成全一下、何妨一试的心理、就用上了别人的计谋了!这一用,就把人才给用出来了、奇人奇计也就被他炸出来了。

比如,陈平是六出奇计,难道刘邦计计都知道必然成功吗?肯定不是的,有些奇计,一定是试试看的、一定是某种成全人的心理在起大作用的。

反之 ,项羽是成全自己的、并无成全别人的心理、甚至有防人之心,所以对别人的计谋就忽视很多、也就不容易采用别人的计谋。其结果是,人才也就没有了表现了机会、人才也便跟到刘邦那儿去了。此所谓不能用人。

刘邦和项羽,其实是两种观念的pk,显然,“成全人”最终胜过了“取代人”。一个是,通过成全人、最终成全了自己, 这是刘邦;一个是,通过取代人,最终取代了自己,这是项羽。

所以,一个是“先比较后成全”,就得人才;一个是“先比较后取代”,就失人才;这两种策略,就使得能极大程度的无视初始差距,造成了最终结果的差异。

这里还可以摆出一个证据——收英布

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就叫英布去见他。英布见状,怒火燃胸,后悔前来,想要自杀。当他退出来,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英布又喜出望外。

宾馆、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这正是先与自己比较了、再成全了英布,结果英布这个大将就为刘邦所用了。

反之,项羽不用范增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

这就是先与自己比较了、再防他取代自己的位置,当范增要走的话,项羽同意了,这正是符合了防人取代自己的极大发挥。

刘邦是愿人人都成为大丈夫、成全别人的,比如,

1)他的大风歌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见他希望成全别人成猛士的,如此才能守四方。

2)他说“天下纷纷,何时定乎?”这正是对天下人对安定的成全。

3)对秦民的约法三章,这是对秦民的成全。

而项羽,则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宰杀了义帝,那可不是一种成全。而分封诸侯,也更只是成全了自己、而没有成全别人,而是防别人取代自己;而定都彭城,更是没有成全天下人求安定的心愿。

这正是两个人的根本差别。没有这种成全,那么

1)陈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2)韩信——“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

3)张良——“不能开创大局面。”

张良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这三大支柱人,都不是什么寻常人、甚至项羽这等猛人眼中冒尖的人才,但在刘邦的成全下,就成了打天下、救死扶危的三大支柱人。

两种观念,两种目标,两种人才,两种结局。成全人者,终被天下人成全、而终得天下,取代人者,终被天下人取代、而终失天下。这是辩证法的胜利。

另一个原因,是刘邦说话做事符合了辩证法,结果就少犯错误。

毛主席: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

辩证法是铁轨,行在其在,就不太会出事故。刘邦的所谓天授天命,天授的其实是辩证法,只要刘邦不夭折,最终一定就是得天下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项羽所以失天下,刘邦所以得之者何?两个根本原因!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