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回文诗是什么(回文诗品读)

浅说回文诗

浅说回文诗

陈国明

据说回文诗始于晋代苏蕙《璇玑图》织锦回文。南朝回文诗以五言居多,间有四言六言。近体回文诗起于唐代,有五绝、七绝、七律等形式。宋代始有回文五律,并创造了联环回文诗和借字体七古等形式。元明清各代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回文诗作为我国旧体诗中的一类,作者代有其人。翻开大部头的文学史著作,对这类诗的介绍、评述不多。可能是因为文人游戏之作,史家不屑道吧。相反,文字游戏以技巧取胜,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在民间却拥有一定的读者群。我的同事沈君曾在某风景区见到过一首回文诗,他说当时虽然没有笔录下来,但多年来一直熟记在心,能够背诵。诗曰: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诗写的是夏天的荷花池塘,语句清丽,很具动感。我们如果拿这首诗倒过来读,就会惊奇地发现,竟是一字不差的同一首诗。再细看,诗人只用了“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九个字,造了二个句子而已。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太重复了吗?我以为,恰恰是这种巧妙的重复,构成了诗的回环美。其实,凡诗词(包括韵文)都讲究回环之美,用韵就是为了达到音的回环效果。回文诗遣字造句特别讲究章法,通过对很少字、词的巧妙组合,使其来回往复,联贯成有诗意、合韵律、读来顺口的美好篇章。笔者也曾尝试着写作回文诗,虽然倒着也能读通,但总觉得不很顺口,更难以做到合符近体诗格律。记得那年回诸暨老家,与当年小伙伴重逢,心情很激动。因为,我们那个村子名叫“燕窠”,大家都曾经是一个“窠”里的小燕子,抓住这一点,作了三首,题为《燕窠村留别杨士安》:其一:同心爱乡连梦通,燕窠一飞各西东。东西各飞一窠燕,通梦连乡爱心同。其二:鸿飞归得认留踪,眼泪拭去看花红。红花看去拭泪眼,踪留认得归飞鸿。其三:同渔樵牧共儿童,燕口黄变白头翁。翁头白变黄口燕,童儿共牧樵渔同。回文诗的种类很多,也有一首诗能读出二首来的。先举我自己的拙劣之作为例,诗云:平湖一 水接天青,去远云帆点点星。惊鸟群飞投雾隐,晴霞暮对柳边亭。倒读:亭边柳对暮霞晴,隐雾投飞群鸟惊。星点点帆云远去,青天接水一湖平。黄婆卖瓜既毕,再来一首古人的。明代高青丘的《回文》曰:风帘一烛对残花,薄雾寒笼翠袖纱。空院别愁惊破梦,东阑井树夜啼鸦。倒读:鸦啼夜树井阑东,梦破惊愁别院空。纱袖翠笼寒雾薄,花残对烛一帘风。这首诗当然要比我那首高明不知多少倍,不仅寄意深远,而且在声律上也高出一头。比如用韵,顺读是“六麻”,倒过来变成“一东”,韵脚一变,又增加了一层新鲜感。我那首呢,顺读是“青”韵,倒读是“庚”韵,声音接近,显得缺少变化。有人认为,写回文诗的人必有大智慧大学问,非才子或才女不办。我以为,把回文诗弃若敝履,或看得神乎其神,同样失之偏颇。总而言之,回文诗作为诗歌种类之一,虽然从来没有成为诗歌的主流,却也至今不曾断过档。我想,今天如果谁有兴趣,也不妨拿来读读,尝试着写写,甚至于认真研究研究的吧。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浅说回文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