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告诉我们敬而无失(敬而远之 论语)
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8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观念对吗?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如果意见没有被采纳,依然要对父母毕恭毕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担忧而不去怨恨。”
逐句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
事:从事,侍奉。几(jī):轻微,婉转。
侍奉父母,表达不同意见要委婉,如果对方不听就不要强提。
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劳:劳心,担忧。
依然要对父母恭敬有加,不得因此违抗。只在心里担心,不去心里怨恨。
心得总结:这是孔子关于孝行的具体建议,孔子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尊老爱老,子女对父母要孝顺有加。这个观念在古代深入人心,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可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孔子很重视孝道,认为孝是礼之核心。这个观念为家族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枷锁。什么“父母命,不可违,”,什么“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弟子规》里的更是具体描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那么对于父母要绝对顺从,“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这个观点对吗?
我们要辩证地来看这个观点。不要一棍子打死,也不要奉若神明。首先,这个“绝对”是后人加的,孔子的思想从来没有要求子女对于父母不合情理,不合礼法的命令无条件服从。其次,父母之命不可违,指的是为人处世相关的,也就是如何做一个诚实信用正义,温良恭俭让的君子,这种命令子女自然不应该违反。再次,不违反是指行为上不抗拒,心里可以保留不同的意见,待机会成熟再去规劝。
明白了这些,再来讨论父母之命该不该尊重。本章孔子的意见是,如果父母做错了事情,你要指出来,也得委婉客气一点,毕竟父母是长辈,要保留一些面子;还有父母毕竟年长,经历的事情更多,在为人处世上理解得更为深刻,而年轻人资历尚浅,这方面更容易犯错误。基于这些,尊重父母,顺从父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凡事过犹不及,孔子追求中庸之道,自然不希望走极端。无条件地顺从父母之命,也要看是否符合礼法和正义,如果跟礼法、正义相悖,那么父母之命就不要去盲从了。这个时候,心里反对,但不要露出不敬的神情,也不要心生怨恨,而是找机会委婉地表达意见。
附图:《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阅读理解《道德经》电子版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道德经》: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8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观念对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