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望岳》原文(《登幽州台歌》和《望岳》古诗)
部编版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望岳》复习资料
21(1)登幽州台歌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由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4.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已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呢?
21(2)望岳
望岳
作者: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画线句。(2分)
2、作者将自己的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画线诗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3分)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联所呈现的画面。(2分)
4.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请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例进行赏析。(2分)
【变式设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
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5.在诗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泰山的?请简要分析。(3分)
登幽州台歌
1.诗人由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1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之感。(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或:用登临幽州台所见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3.全诗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感情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意思对即可2分)
4.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感叹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发出“怆然而涕下”的感叹,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望岳》
示例一: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二: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大自然仿佛把所有的奇秀美全都聚集于此山,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示例三: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与高大巍峨。(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2分)
2.示例: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山北分割成一面明面昏暗。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描绘景象1分,理解作者情感1分,分析1分。共3分)
3.山上云雾缭绕,缥缈有若仙境,我的心也为之荡漾;我睁大双眼,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生怕错过这大自然的美景。(符合诗意即可。2分)
示例一:运用典故,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既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决心,又抒发了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示例二:“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义丰。“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2分)
5、①开篇两句,从远望的角度写出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②三、四句写近望之景,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昏晓的巍峨形象。③五、六句从细望的角度写,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欲裂。(一点1分,共3分)
写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们
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邓州市期中质量评估七年级语文试卷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部编版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望岳》复习资料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