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温、良、恭、俭,让)
《论语》:温、良、恭、俭、让,是为了让别人舒服
孔子的学生子禽与子贡之间,曾有这么一段对话,子禽问子贡说:咱们的老师,孔夫子他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能够把这个国家的政事等情况,了解的很全面很清楚,他是怎么了解到的呢?是他自己主动去搜集,问别人,还是这个国家的国君主动告诉老师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友善,恭敬,谨慎,谦让,以这样的态度与人交往,所以人们愿意把自己国家的情况,告诉他,老师求取信息的方法,与别人不同吧?
温良恭俭让,就是这么来的。
从这段话能看出,孔子并没有特别刻意地去询问别人:你这个国家各种政策措施,情况如何?他只是做好自己,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较低的姿态,让与人接触的人都感觉很舒服,喜欢这个人,也敬佩这个人,从而很自然地,把讯息告诉孔子。他们乐意与孔子这样的人打交道,所以还没有等孔子来问什么,都快快乐乐地介绍起自己来了。
温良恭俭让,首先是自己的一种态度和素养,是个人的一种处世的方式和修为,受益的则是别人,是为了让别人舒服,考虑别人的感受,照顾别人的面子,世人才采取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但反过来,你对他人好,有礼貌,有善意,他人自然也能感觉得到,也会同等地回馈给你,你也是个受益者。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如果孔子到了这个国家,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或者对人没有礼貌,存心不够仁厚,说话不够谨慎,那你整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一定也会令人反感,别人也就不乐意把自己的信息,告诉你,你去问,别人也不愿意说,更别说主动告诉你了。
正是因为孔子这种照顾他人情绪和感受,让他人舒服的交谈方式,处事方式,使得与他交往的人,都从内心喜爱他,乐于亲近他,交流的信息也就多了,无形中,孔子就掌握了这个地方的很多情况。
你去刻意地求一个东西,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想着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这个东西一定是很难求得到的,你考虑了别人的感受和需求,研究了这个事情本身的规律,不把关注点倾注在自己身上,不自以为是,不坐在那里想当然,认真谨慎地去对待事情,仔细筹备,努力推进,随时准备纠错,这样到了最后,也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修养的一个基本的,也是很高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做到这些,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喜欢,这就犹如哪了一张与任何融洽交往的通行证,但凡对方什么性格,什么脾气,我都以礼相待,尊敬他,友善地对他,平和,谦让,充分考虑和在意别人的感受,先人后己,自利利他,那么,人和人之间就会有更多的融洽和和谐,人与人之间也就会更能充满理解和体谅,整个社会也就有了更多的正能量。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语》:温、良、恭、俭、让,是为了让别人舒服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