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探索数字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路径

探索数字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路径

在数字时代,越来越多高新科学技术被引入和应用到本科院校教育教学领域中,诸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而且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高校具体工作模式,也为高校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从其具体改革途径和方式来看,不难发现其与各项先进科学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科学技术的强力助推作用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学生也感受到了更强烈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近些年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和关注。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重在培育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不仅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掌握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层面来解读,尤其是将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与能力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来全方位开展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兼容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人格品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学习与锻炼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再持续思考和进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构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在数字化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与时代同步,紧跟新时代、新潮流与新形势,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源,立足院校实际发展阶段,构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为培育更优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构建数字创新创业课程,借助数字技术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更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充分融入和渗透到具体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来。二是建立专门创新创业数字化指导部门,招聘专业数字化人才来负责相应的创新创业数字化工作,比如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创新创业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等等,和教师、学生一起来共同开展数字创新创业活动等等。三是可建立优质的校本课程,将更多优质的社会课程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当中,进而构建起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标准相一致的新型数字化课程,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数字化技术以及内容紧密接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意识以及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

搭建起数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学生可随时学习和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建数字创新创业门户,为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持,对创新创业信息内容进行综合数字化应用,开设相关功能模块,比如互动沟通、课程支持、创业项目展示等,这对于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来说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服务与支持作用。二是设置数字创新创业大赛系统,在数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当中,可为学生设置数字化创新创业大赛系统,在该系统中可设计创业大赛门户、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以及专家库等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自身的功能和价值。以创业大赛门户为例:创业大赛门户,即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的一个切入点,学校会及时在创业大赛门户当中公布一些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会有各种大赛的具体通知以及更新动态,同时也会随时宣传教育部的最新政策信息等,学生通过创业大赛门户可以及时了解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领域的相关信息。三是在数字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同步设立在线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服务。学校可结合自身创新创业教学的需求,策划和设计在线学习系统的模块划分方案,充分利用起在线学习系统来有效整合学校内外的数字创新创业资源,保持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核心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功能的支持服务。

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现与多元社会主体的互联互动,提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力度。可以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构建起教育数据库,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来建立起全新的发展模式,同步拓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范畴,将从原来单一的以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对象群体逐渐拓展到全社会层面,即面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以此来提高社会各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要积极主动寻求与社会多方主体之间的合作,全力推进自身与社会科研机构、社会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的合作,借助科学顺畅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来推进学校内外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网络化运营模式。要在运营模式的初始设计结构上面给予高度关注,要保证设计结构的多主体、多层次性,因为这样的结构空间更加广阔,进而可以容纳更多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创业孵化项目,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多元化的资源支持。在设计结构时需要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要以具体功能需求为导向,保证各个层次能够有效融合到一起。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网络化运营模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在平台中汇聚着非常多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丰富的资源和渠道,这是保证学校顺利构建和实施创业孵化体系网络化运营模式的重要支持要素,借助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来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进入下一个实施阶段。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管理,学校可立足实际来决定是自主管理,还是选择与社会主体联合,比如与企业合作,采取企业服务方式来进行嵌入式打造。二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该孵化器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初级服务,学校可以选择借助中介机构或者聘请专业管理人员来共同运营。在实际孵化过程中,尽可能将创新创业项目和学校所具备的优势资源,比如科研优势、孵化技术等紧密结合,并与孵化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有效融合,综合作用、共同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与转化。三是构建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通过该平台来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持续再生与实践转化,并将该平台打造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汇聚输出的重要源头。关于该平台的构建,学校需要重点关注几点内容:首先,要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管理、成果产出需求,建立成果数据库,并就可供交易或二次开发的成果及时进行梳理、展示、评估、遴选,提升创新创业成果的影响力。其次,要结合具体产业基础及政策优势,联合多方主体共建技术转移网络与成果孵化转化服务团队,以增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成果实践应用与转化方面的服务专业度,打通原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局限,构建起包含技术研发转移、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成果孵化转化的产业化链条,以保证实践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理想效果。

构建协同性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在数智化背景下,学校要坚持以夯实资源为基础,构建起协同性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一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起资源聚合与协同效益,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体项目孵化以及成果转化提供动力支撑。二要积极主动去对接社会多方主体资源,通过与多方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来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借助多方力量来共同创建更优质的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以及综合服务与支持平台等等,建立起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链条与保障体系,使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覆盖范围得到有效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受益面以及覆盖率也会得到扩大。三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与支持平台的构建工作,并将其纳入到协同性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中。学校要充分联系和协调好校内各个部门,确保校内各部门之间的高效配合,为高度利用校内校外创新创业资源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也可以得到更全方位的支持、服务以及指导,这样一种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生态,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在数字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而且与学校的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结合新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来针对性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规划,保证每一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都能更充分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确保各项新措施、新计划都能够落到实处,为大学生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有效激发和调动起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的热情,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方向,助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作者:周晟,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