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接盘?鲍威尔注定失望,已连续7个月减持美债,持续减持美债,谁在接盘了
自从去年1月份开始,我国就一直在接连抛售美债。
当地时间4月17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2023年2月份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不出意外,2月份中国继续减持106亿美元。
这已经是中国连续第7个月减持美债,目前手里的美债余额还剩8488亿美元,创下了自09年5月以来的新低。
本月14日,我国央行行长易纲在美国出席世界银行和IMF会议期间,曾会见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美元和美债”自然是少不了的话题,恐怕还是之前美国财长耶伦的那老一套,呼吁中国希望不要减持美债,帮助美国渡过这次危机。
但跟耶伦一样,鲍威尔这次注定了也要失望。
因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债似乎有崩盘的风险。
除了中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也在抛售美债,甚至就连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的美国盟友,也不例外。
考察美国金融稳定性的指标,基于一年期美国信用违约互换(CDS)利差的美国主权信用风险,正进一步扩大。
美国出现债务违约的概率,已经从1月初的3.3%飙升至13.9%,达到了2013年债务上限辩论以来的最高水平。
如今为缓解国内高企的通胀压力,美联储不得不继续加息。
而要避免美债暴雷,美国又试图求着中国接盘。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凭什么我们要为美国收割全球的金融策略买单?
老美习惯的美元霸权那一套,已经彻底行不通了。
美国通胀压力巨大,失业率高企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信誓旦旦地表示:
“尽管银行业动荡导致人们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但预计美国经济仍将继续取得增长。”
可如果美国经济真的乐观,美联储还有必要采取如此激进的加息政策吗?
从目前来看,美联储并没有打算改变现有的货币政策,4月份可能将继续加息。
然而,经历了一年多的疯狂加息,美国的通胀水平却仍然没有达到合理水平。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CPI尽管继续下降,但核心CPI数据却再次掉头,回升到了5.6%,这意味着食物以及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未得到控制,美国人民的生活压力仍在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从去年年底开始,裁员潮已经席卷整个美国,从推特、脸书这样的高科技大厂,到亚马逊、麦当劳这样的消费服务业,无一幸免。
而企业大肆裁员意味着失业率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消费信心下跌。
再加上签字银行、硅谷银行接连暴雷,银行业动荡的余波尚未平息,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如今,在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金融风险3者并存的情况下,美联储“三者相权取其轻”,只能无奈选择继续加息。
足以说明,美国经济状况远比想象中还要危险。
美国加息,向中国“甩锅”?
过去的一百年历史里,美联储加息每次几乎都是25个基点,加息50个基点的次数都不多。
但自2022年以来,美联储罕见地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创下了近40年来美国最快最激进的加息速度。
美国疯狂加息,本意是想借此收割全球财富。
可这不仅没能解决国内高企的通货膨胀,还导致银行业出现严重危机,美国当局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财政赤字飙升。
有数据显示,美国排名前75的城市中,已经有50个出现了巨额的赤字,被淹没在了债务中。
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是中国出于全球经济环境稳定考虑,大手笔买入美债,分担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使其他国家重燃对于美国经济的信心。
如今,美国要想缓解国内的风险,只能提高债务上限,再次向全世界分担自己的“债务指标”。
否则美国政府必将瘫痪停摆,面临经济和金融的双重灾难。
而这次类似的剧情再次上演,唯一有能力救美国于水火之中的,还是只有中国。
中国不可能“接盘”美债
今年从1月份开始,就开始不断传出耶伦访华的消息。
这次中国央行行长易纲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碰面,其实本质大差不差。
无非是美国希望我们能继续购买美债,不要减持,为接下来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度过危机未雨绸缪。
而以我们目前的实际行动来看,可能要让美国失望了,不可能会接盘美债。
因为国内通货膨胀高企,美国不得不连续激进加息刺激美元回流。
但由于美国激进的加息策略,直接导致美国国内长短期国债利率持续倒挂,集中赎回导致长期国债出现了流动性危机。
近些年来,每当国内出现经济问题时,美国都会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向全世界国家高举镰刀,变本加厉地收割全球人民来帮自己度过危机。
可一场俄乌冲突,已经让全世界都看清了美国真实面目,所谓的“契约精神”,不过是其为自己谋求私利的说辞而已。
如今美国继续接二连三地要求中国接盘美债,不惜“威逼利诱”,想让中国像2008年那样救其与水火中。
但这凭什么呢?
中国早已不再是昔日的中国,美国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能胁迫众多西方国家对我们孤立和遏制了。
而且如果我们继续让步的话,美国高高举起的镰刀永远不会放下,只会继续收割全世界人民的财富。
因此,无论如何,这次中国都不再次伸出援手、帮美国度过危机了。
写在最后:旧的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变化,整个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大变局的前夕。
这一次,任凭鲍威尔怎么巧舌如簧,如何喊破喉咙,中国都不可能让“农夫与蛇”的故事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