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做梦是睡眠好还是不好
睡觉“经常做梦”和“很少做梦”,哪一个容易生病?医生解惑,极少做梦
“梦”,被认为是日常生活的“复盘”或“预测”。复盘有俗语为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预测则多见于运气、疾病、凶吉等内容,诸如周公解梦。做梦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交织的现象,长期带有神秘色彩。在什么梦、怎么做梦、梦到什么、哪些是疾病的提示等方面,一直有不同说法。
不少人认为,经常做梦对身体不好,比如:
一入睡就做梦,大脑没法休息,损耗精力。
梦境多、做梦频繁,说明睡眠太差了。
梦醒了,像没有睡觉一样累。
1930年代,科学家征集志愿者对“梦”进行探索,证实做梦是某个阶段脑波活动的体现,是在睡眠中呼吸、肌肉强度、血压、心率等健康指标平稳的反映,并监测到5种脑波,据此把睡眠分为5个阶段:
入睡期为第一阶段,全身轻松,呼吸频率变慢,似睡非睡,很容易惊醒。
浅睡期为第二阶段,脑波开始爆发,有大量频率高、波幅大的脑波,人不容易唤醒。
深睡期为第三、四阶段合并,脑波频率减缓,全身放松,很难被唤醒,有时出现讲梦话、尿床等行为。
快速眼动期为第五阶段,脑波重新活跃,和人体清醒时类似,伴有眼球转动、心率血压升高,这个时候最容易做梦。
5个阶段组成一个完整睡眠周期,持续约70—90分钟,每个晚上的睡眠就由4—5个睡眠周期组成,每个睡眠周期都会做梦,意味着每个人晚上会有好几个梦。
为什么有人总觉得自己从来不做梦,或很少做梦?因为他们记不起来了,如果是在浅睡期或深睡期醒来,很难记得起自己做了梦,只有在快速眼动期睡醒、被叫醒,梦境才清晰。
做梦的科学解释是:大脑的部分细胞是“夜间值班细胞”,人在睡着的时候就开始工作,指挥手脚在某个时间突然“抖一下”,或控制内分泌水平,或让脑波活跃、减缓,使梦境出现。
所以,为什么人睡着后手脚无意识乱动、生病时睡一觉就感觉舒服很多、知道自己做了个好梦,是有道理的。
从生理健康上说,做梦是好事,说明大脑里的左脑,把记忆搬动到右脑。左脑是清醒时的“活动总管”,右脑是休息时的“总控制师”。做梦是大脑在打扫卫生、清除垃圾。
大脑在做梦时扫掉什么垃圾?消极信息和负面情绪垃圾,睡眠实际上是人体自我调适和减压过程,比如第二天醒来,忘记大部分梦的内容,这是右脑对梦境筛查和处理的结果。
而且,经常做梦,能出现完整的梦境,说明大脑的巩固记忆力水平、应对外界刺激感知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是不错的,这对于老年人预防老年痴呆有重要借鉴意义。
不过,如果做梦是频繁的噩梦,可能是一些疾病信号,如:心律失常、胸痛、偏头痛、帕金森病、精神类创伤等疾病,这些梦境都比较凶险,反复频繁出现时,要及时就诊查明原因。
很少做梦,感觉从不做梦的人,意味着左脑的信息和记忆,向右脑搬运出现障碍,有可能是右脑出现问题了,或者是每天的睡眠质量不佳,没有完整的睡眠周期,机体活力出现问题,尤其是神经调节动态平衡发生异常,常见问题有头疼、头晕、消化不良、心慌、胸闷、呼吸不畅等。
为什么会感到做梦后睡眠质量差,或是做梦后身体累?
其实这是身体或精神的因素,干扰了睡眠,不是睡眠影响了身体。如一段时间压力大,从睡眠中惊醒,再也睡不着,这是大脑产生疲劳感,有的是精神衰弱、焦虑抑郁,引起入睡困难,半夜容易惊醒,结果白天无精打采,头脑昏沉。
做梦是好事,做不了梦,老是做噩梦,可以试试5个招数:
1、睡前要轻松,不要饮酒、饮用刺激性饮料,洗一个热水澡或泡脚可达到放松身心目的。
2、睡前不要接收大量负面、刺激的信息,如看恐怖片、玩竞技游戏、看悲伤类见闻等。
3、积极形成进入卧室、躺在床上就是睡觉的潜意识,避免在床上看书、玩手机。
4、注意规律作息,准时起床,按时休息,不睡懒觉、回笼觉,不轻易打乱睡眠周期。
5、睡眠环境量身打造,总体上要求安静、遮光、温度适宜,床垫和枕头符合个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