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情景关系(古诗情景关系答题格式)
导语:古诗文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情景关系是诗歌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诗学范畴,情景交融是诗人们表现手法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中,关于古诗中情景关系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答简析题过程,一旦遇到“情”与“景”表现手法的问题时通常都会回答:情景交融。同学们以为这就是最稳妥的万能答案,而实际上,情景关系包括很多种类。
01 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法也可叫:情由景生或由景及情。
先见景后生情,景乃诗之媒。诗歌的主人公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打破先前的平静心情,激发出情歌。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登临高处之后见到一副萧瑟的秋景图:狂风急吹、猿猴哀鸣、江水滔滔、飞鸟四散、秋木凋零。如此悲凉苍茫的景象,使得诗人不禁联想起自身的境况,“悲秋”、““艰难苦恨”、“潦倒”心中五味陈杂。
02 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法:是将景物赋予人的感情,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浓烈。
在杜甫的《春望》中,伤感时花朵可以流泪,离别时鸟也会心悸。这本是人才会有的行为,诗人却将其放在物的身上,这便是移情于景法。
李白的《劳劳亭》也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连春风也会在意离别的痛苦,不愿催促柳条发青。
03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法:也可称为由情写景、缘情写景,情感生发于见到景物之情,情乐见乐景,情哀见哀景。景物不过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衬。
诗人李商隐在《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04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法:也可称为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仔细分析后发现诗人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描写长亭分别的语句:“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以其景物自身没落、荒远、怀旧、寒凉的情致,与莺莺离别后的情致相通,将莺莺的离愁别绪融化其中。
诗人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通篇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写了在涧边生长的小草、树林深处鸣唱的黄鹂和郊野渡口悠然独处的小舟。这几种意象结合在一起,恰恰反映了诗人安贫守节、恬淡悠闲的心情,同时也暗示出不被重用的无奈和忧伤。全文并无表达情感的字句,却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诗人复杂的内心刻画出来。
05 因情设景
因情设景法:也可称为因情造景,诗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精心设置情景、营造意境。从诗文描写的景物中可以感觉到主人公强烈的个人情感意图。
我们之前讲过的王实甫《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心怀离愁别绪唱道:“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主人公想用“柳树枝”绑住“骏马”,又央求“疏林”挂住“斜阳”(倩:央求)。这本不相干的自然景物,作者却在诗文中人为使其产生关联,刻意营造难分难舍的意境氛围。
06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法:即文学作品中情与景互相激发,互相融合,不知二者谁在前谁在后,二者和谐统一。
《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通过对主人公所见真实景色的描写与联想,描绘出一个朦胧飘渺的意境,统照全篇。在这样的意境下,作者对秋日的独特景色加以反复描写,渲染悲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情景交铸,巧妙融合。
很多童鞋将“情景交融”当作万能答案,是因为很多文学作品中的情与景都是交相出现,互相映衬,所以“情景交融”确实可以回答很多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
六种情景关系往往是相互生发与渗透,为了营造美好的意境氛围,有时也有两种关系同时存在的情况。老师希望童鞋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可以结合实际,准确判断并回答出更完整的答案。
本文内容由小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