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董卓是谁(三国董卓是什么人物)
导语:三国此人叫板董卓,群雄之中曾力挺刘备?曹操眼中他却是一个草包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名著《三国演义》里,在公孙瓒开始对刘备进行投资时,就开始有人谋划拥立新皇帝来对抗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这个人就是曹操嘴中“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的袁绍。袁绍一直以来都不被看好,是倚仗“四世三公”而在汉末乱世中占有一席之地。与“赘阉遗丑”的曹操相比,根本不在同一层次。其实未必是这样,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的应用和实施上,袁绍比曹操更有远见,更有前瞻,不愧是东汉末年的政治高手。
在十八路诸侯反董时,袁绍贵为盟主。虽这个盟主是十八镇军阀推选的,没有得到朝延的任命,没有丝毫的法律效力,就没有人真心实意地替袁绍卖命,更不会有人在讨董征战中大卖力气。因此,在讨董联军,第一战对阵华雄时,不管是鲍信还是孙坚,都败在华雄之手时,以致反董联盟军的士气大挫。当袁绍听了公孙瓒大张旗鼓地介绍自己与刘备关系以及刘备现任官职、以往破黄巾军的功劳,特别是皇室宗亲的身份时,就立刻赐座给刘备。
《三国演义》原著是这样记载袁绍对刘备说的两句话,即第一句话: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第二句话: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这两句话,袁绍说得很浅显,也很真诚。乍一看,袁绍说这两句话时场合合适,时机恰当。
第一句话,很直白,无需深入理解,就是向众诸侯说明刘备可凭“刘”姓就有资格有座位坐而不需要站着。十八路诸侯讨董,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非是匡扶汉室,恢复皇权,却只有一个兖州刺史刘岱参加。然而,汉末刘姓诸侯倒不少,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兖州刺史刘岱和扬州刺史刘繇。虽宗亲诸侯占据东汉半壁江山,但参与反董联军却只有地盘最小的兖州刺史刘岱,不仅没有代表性,也缺乏广泛性。刘备,虽只是个县令,只是个不太正宗的汉室宗亲,毕竟也是姓刘,跟汉朝皇室是同姓,更能代表天下百姓人心向汉。此时此刻,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可天下依然是汉朝的天下,皇帝依旧姓刘,刘姓仍然是国姓。
第二句话,有深意,必须用心回味,方能体会到出身于“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汝南袁家的袁绍说话的艺术。袁绍虽这句话说得不长,却很有内容。
首先,袁绍说这句话,是实话,大实话,发自内心地对刘备说的。此时此刻,袁绍虽力量还很弱,还只是个祁乡侯渤海太守,但毕竟是名门之后,家里出现过四世三公,生父袁逢还是朝廷三老,历任太仆卿、司空、执金吾。而当今太傅袁隗还是袁绍的亲叔叔。在袁绍的眼里,东汉帝国里哪类官职没见过,甚至都有袁家人或是袁家门生故吏在担任着。自然而然不可能因为刘备的名爵就看得起刘备。一个区区小县令,芝麻大点的官放在平时根本不落入袁绍的眼里,更不可能让刘备因县令官职而在反董联军大帐里有座位坐。袁绍之所以看得起刘备,是因为刘备的与生俱来的身份:姓刘,汉室宗亲,皇族贵胄。毕竟刘备这特殊的身份,在乱世纷杂的东汉王朝中,很有文章可让袁绍来做,很有利益可让袁绍可图。
出身官宦世家,久浸官场险途的袁绍绝非曹操嘴中“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的草包,而是范晔笔中“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的政治老手,甚至连公认的政治高手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远没有袁绍的思维想法的长远,更没有袁绍的理想目标的远大。
笔者按:远见,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袁绍,一个出身于“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汝南袁家的未来掌舵人之一,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期间贵为盟主,却对一个出身贩屦织席的平头老百姓,一个小小县令另眼相待,其目的是想借刘备那金光闪闪的“刘”姓,大做文章——学董卓废立皇帝,把持朝政。
本文内容由小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