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特质一体性是什么(中华文化的特点多元一体)
导语:中华文化的特质:一体性
宿正伯原创 沧海晨星
诗曰:
混沌如一亦如无,随形大道各沉浮。若将万类缚一体,倒教人间不自由!
若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很多角度可谈,愚见以为,最大特质在于一体性。
一、中国文化,一切从大道化来。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在先秦诸子中虽然有内涵上的相对差异,但统一为各家文化之叙述起点。而后,中国的种种原生文化,文学、绘画、医学、建筑、武术,等等,都以“道”一以贯之,一以化之,一以领之。
二、中国文化,一切从效法自然而来。如《易》所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乾坤沉浮、四季轮回等自然现象,给先人以深刻印象,从中发现宇宙的韵律之美,至而成为人文的比附根源。《周礼》将“六典”与“六属”相匹配,组合成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文化效法自然的精神:“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二曰地官,其属六十,掌邦教;三曰春官,其属六十,掌邦礼;四曰夏官,其属六十,掌邦政;五曰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大抵先人们认为,天地万物之完美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所以只要比附行事,便可得完美之人文。
三、中国文化,终达“天人合一”之理念巅峰。先秦诸子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元素,其后东来中国的佛教也有这样的理念,但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则是到汉代董仲舒提出。这既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总结,也是一个完整体系的开端。天人合一,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四、一体性,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皆有影响,所区别者惟远近尔,但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教育等人文核心领域影响尤为根深蒂固。简言之,如:政治上,家国同构,修齐治平一体;伦理上,忠孝同构,礼法纲常一体;教育上,全社会自小即追求圣贤君子的进阶,而无近代之分科立教之说,亦无分科成就之目的。
五、一体性的利弊。一体性,有利有弊,利弊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今日观之,其已显现之“利”至少有:
(一)博大精深。因为是一体,所以特别能构建宏大体系,特别能“致广大、尽精微”。
(二)文化的自我保护。因为是一体,所以各文化要素和文化类型间不易割裂,可生成自我保护功能,且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并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在若干古文明中,唯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而未曾断绝,得益于这种自成一体的生命力。
(三)国家与民族的稳定。因为是一体,特别是政治、伦理、教育的一体,使得中国社会得到千丝万缕的深入维系,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人都在此维系之中,国家与民族能够保持极大的稳定性,即便是乱世也有这种维系作用以及归于常态的内生驱动力。
今日观之,其“弊”也昭然:
(一)束缚人性,束缚自由,缺少活力,令人窒息。文化的一体性,的确有增强整体作用的好处,但于个体而言,则是束缚。在此环境中,个性皆易被扼杀,自由皆易被管教,张扬皆易被侧目,惟顺从方可生存。当文化种种方面皆同构一体时,整个文化是令人窒息的。
(二)耗费生命,耗尽智力,故步自封,令人惋惜。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修齐治平的无尽追求,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自觉,对圣贤君子的不懈进阶,使得浸染其中的人难以做一个普通的生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其中的义理之辨、礼法之辨、字词之辨,等等,任何一项都足以让学习者皓首穷经。可以说,中国两千余年的先人们,始终是在修身做人、读经悟道的道路上踽踽而行。这固然值得尊敬,但也未免沉重。解放自我,是人类发展的方向,而非背负前行。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无止境地钻研先人之道,必然导致创新力量不足,后人所做的不过是继续深耕一尺、深挖一寸,对经典的注疏再注疏。这样的沉重,并非民族之福。经典不是不可以读,不是不可以钻研,但不宜成为全民族全天候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确有教化之功德,但可简易行之。人,还可以活得更轻松,更自在,更普通,更多彩。
(三)容易复古,容易倒退,坐井观天,令人捶膝。因为中国文化的一体性是源于先人所体认的大道(不仅《道德经》有经典表述,作为中国文化根本源头的《易经》也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造化”描述),所以我们的文化总认为,最初的才是最高的,后起的都是派生的。遇到现实问题,总愿意回头寻找办法,因此,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就有崇古复古、以古非今的传统。从孔子开始就梦寐以求的“吾从周”,到孟子,到王莽,到康梁,一直为历代思想家、改革家所向往,动不动就要实行“井田制”。“五四运动”之后,民主与科学本来已经成为进步潮流,但始终是一有机会就有人鼓吹回到从前,总以为现在的问题均可在先人的经典中找到答案。正如前文所言,一体性的文化造就了自成一体的骄傲,对其他文明的先进之处总是不经意地嗤之以鼻,而不愿真正虚怀若谷地借鉴、学习与吸纳。如此,不惟难以推进中国文化之复兴,且将有碍于中国文化之复兴。
本文内容由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