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易经说明(易经的变化)

导语:《易经》在说什么(1)——演变

《易经》作为"五经“之一,是我国传统的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孔子所做,但从文笔上来看,只能说应该主要不是孔子的手笔。

之所以长期以来大家对《易经》有着神秘感,是因为《易经》往往用作算命,实际上《易经》并不是因为其有多么地高深,而是因为其简单。

就好比今日的朝鲜,之所以被称为神秘国度,不是因为朝鲜有多发达,而是外界对朝鲜的信息量很少。

事实上《易经》所使用的都是简单符号,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文字很少,简单的符号能够代表足够的意思,但是承载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小很多。所以《易经》不是因为其有多高深难于理解,恰恰是隔断了和文字之间的联系以至于沟通困难,成为了如今的天书。

演变的三个阶段——《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易经》是上古时代的占筮记录,是发生在甲金文之前千年的前文字符号系统,而甲金文发生在商代中期,所以《易经》虽然被称为《周易》但肯定不是发生在周代,而是周代以前很多年。

如:

《周礼 春官 太卜篇》有一段记载,说“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就是说在《周易》之前有《归藏易》,《归藏易》之前有《连山易》,传说《连山易》和《归藏易》是《周易》之前更古老的易学文本,在汉代有人见过,但不可考。

所谓《连山易》在中国古代也被成为伏羲时代的易,又称为夏易,这当然是传说,我们今天对最早的《连山易》只剩下一个记忆,就是它的首卦是艮卦,艮卦代表山,这说明《连山易》是对自然物象的崇拜。而《周易》第一卦是乾卦,代表的是天。

人类早年的思想发展基本都是在神秘文化和神学体系上,在神学期以前的儿童期,最早的就是拜物教时代,如很多部落会有图腾就是一种拜物的体现,这是人类早年思想信仰系统的原始底层。

至于《归藏易》,古人称为黄帝时代的易,或者称为商代的易,至今没有文本,只知道第一卦是坤卦。乾代表天,为男性,坤代表地位女性。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归藏易》发生在人类的生殖崇拜时期,人类在进入拜物教之后很快就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往往产生生殖崇拜,其表达的是生殖崇拜时代的文化特征。如:

《礼记 礼运》“我欲观殷之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意思就是,他说我想知道商朝的文化是什么?他说因为这个原因我专门去了一趟宋国,并没有找到殷商文化之道,我只得到了一件东西就是坤乾卦,坤卦在乾卦的前面,跟《周易》完全不同。

《周易》是《易经》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后人说的文王的“易”传说是商纣王囚禁文王时期,有大约9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文王做出来的。但这个说法很荒唐,学界认为,《周易》绝不是文王的发明。这与很多古代文本都加上名人有关,如《黄帝内经》,实际上不是黄帝所做。

实际上《周易》并非周代的易,正如《连山易》不叫夏易,《归藏易》不叫商易,为何《周易》就一定是周代的呢?

而我们用《易经》算卦,叫做占筮,不叫占卜,也是有原因的。

“卜“仅仅是用龟骨片进行预测,就是在甲骨片上打个孔,放在火上烤,热胀冷缩下,甲骨片会出现裂纹,我们用裂纹预测叫做“卜“,因为甲骨片发生裂纹的一瞬间会发生“卜“的声音,所以叫“占卜“。

用《易经》叫做“筮”,什么意思呢?易经最原始的符号为阴阳两爻,所谓阳爻就是画一杠,阴爻就是把这一杠的中间画断。这是古人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把吃剩下的残骨或者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做的符号。

随着文明的发展,用吃剩下的残骨或者树枝折下来的数字做符号不能承载后来的八卦、六十四卦,于是就用了一种蓍草,蓍草最大特点就是草茎呈四棱形,十分坚硬。古人把蓍草的草茎掰断,掰成等长度的草茎节摆放在地面或者桌子上,作为爻象卦象符号。

所以蓍就变成了筮,竹字头下面一个巫,对应的是巫草,所以算卦不能叫占卜,叫占筮。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