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诸葛亮不知道(诸葛亮的知人之道即识人五法)

导语:诸葛亮无知人之明看错了三个人:两人死不足惜,一人令人唏嘘不已

诸葛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才,论格局,他尚未出山,便作隆中对,为刘备勾勒了,天下三分的美好蓝图;论智计,他随刘备居荆州时,为公子刘琦定下了脱身之计;论善辩,他孤身出使江东,说服了孙权联刘抗曹;论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论用兵,他推演八阵图,皆得其要;论理政,他执法严明,吏不容奸。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纵使无数后人对他敬仰不已,纵使犀利的鲁迅先生,都曾赞过他“智多近乎妖”,也掩盖不了他的缺陷——他非常缺乏知人之明,一生之中,竟对三个人看走了眼,其中一人因被低估而遭冤杀,两人因被高估,差点误了蜀汉。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呢?

一、被高估的马谡

马谡,字幼常,是一个少有大才的人物,曾经担任过绵竹、成都令等职位。不过他最擅长的并非处理政务,而是谈论军事。《三国志》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事。”当时姜维还没有来投,诸葛亮正在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接触到马谡之后,他喜出望外,不但非常器重马谡,还经常与其谈论国家大事。后来诸葛亮率军前去平定南蛮,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使诸葛亮对他更在赞赏。

于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将街亭重镇交给了他。可是让诸葛亮没想到的是,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货色,虽然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于是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狼狈逃窜回来的马谡也被斩杀。对于此事,诸葛亮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在上表请罪的时候,他提到:“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意思是说自己没有知人之明,不能知人善任。

二、被错用的杨仪

如果说,错用马谡,是诸葛亮高估了他的才能,那么错用杨仪,则是因为诸葛亮高估了杨仪的器量。杨仪,字威公,是襄阳人,曾经被关羽举荐给刘备,后来得到了诸葛亮的倚重。当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时候,他担任丞相长史一职,负责为诸葛亮规划兵马的编队,筹集粮草等,这些任务他都完成的非常好。不过他性子太过急躁,而且小肚鸡肠,所以诸葛亮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让杨仪掌权,并且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就让他自便。没有想到杨仪却借机与魏延争权,曾导致蜀汉名将魏延被冤杀。

魏延不可以不死,杨仪本可以免他一死,可是杨仪的器量容不下魏延。除此之外,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尤其是杨仪没有得到理想的位置的时候,经常出言不逊,导致没有人敢亲近他,后来费祎前去安慰他,他竟然说,早知今日,当初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自己就应该率大军投降曹魏。虽然杨仪此言有发牢骚的意味,但是身为朝廷命官,因为受到薄待,便说出这样的话语,实在不妥。不知道诸葛亮得知此事之后,会不会后悔自己曾重用过这样一个人?

三、被低估的魏延

诸葛亮不但高估过别人,还曾低估了一人,那就是魏延。魏延在刘备时期,非常得重用,曾驻守汉中近十年而无失,可是诸葛亮却并不看好他。虽然到了蜀汉后期,无人可用,诸葛亮不得不倚重他的勇武,却一直对他处处掣肘。临终之前,安排退兵之事,竟然把在军中地位最高的魏延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魏延是不信任的,否则也不会说出那句:“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他一直不敢太过信任的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哪怕是受到逼迫,负气率军离开,也没有降魏,而是打算率军回朝。最终这样一位忠臣、名将,因为他的怀疑,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实在可惜。

被诸葛亮看走眼的三个人中,马谡因能力不足,且在败军之际,弃众逃窜,终被处斩理所应当;杨仪因小嫉贤妒能,萌生造反之心,且诽谤过朝臣,选被流放,后畏罪自杀,也算是咎由自取,这两个人都死不足惜,只有魏延,因想要报效国家,被迫率军出走,最终被扣上了叛乱的帽子,惨遭斩杀,三族也被夷灭,令人唏嘘不已。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文内容由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