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语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导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12字诗词,该如何翻译?
诗词的翻译向来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其本身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性,每个字词的使用都经历了诸多雕琢,都凝结了诗人独一无二的心血。
如果用大白话翻译出来,破坏了诗歌本来的韵味;
如果不给翻译,在理解诗词的路上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
比如这首《沁园春·长沙》的开头,词人用了三个四个字的短语,看上去我们都能理解是什么意思,眼前也能涌现出词人当时的景象:
寒秋时节,词人独自站立在寒风之中。远处看得到湘江水一直向北流去。还有个橘子洲头,那是湘江江水中的小洲。
画面有了,但是总觉得还缺点东西。
这12个字的语序应该如此?如果将其转变成为今天我们正常的语序,那么原文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里最重要的,应该是“橘子洲头”,这个短语的位置,是这几句诗词翻译的重中之重。“橘子洲头”是地点,按照一般画面的叙述层次,应该把地点放在时间后面。那么其中有关于时间的字眼吗?
“寒秋”。
好,时间地点人物齐备,我们可以开始尝试:
寒秋时节,诗人站在橘子洲头。
就剩下一个“湘江北去”,这是诗人眼中的景象,自然放到最后就可以了。所以最后翻译后的句子就是:
寒秋时节,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北流去。
如此,原词按照今天的语序就应该这样表达: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词人要选择原文那样的表述呢?
其实很容易理解:
其一,诗词受到字数和格律的限制,不得随意更改;
其二,为了押韵需要。在这里,“秋”、“头”是为了和后文诸多字词押韵,比如“透”,又比如“游”、“稠”、“侯”,还有“舟”。
本文内容由小薇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