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不争就是争争就是不争出处(不争就是争争就是不争的诗歌)

导语:不争就是争,争就是不争

文\一藻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一个修口修心的过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一定要懂你,也不是每个人都与你意见要统一,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与他人争,无端端浪费时间与精力。

最高效的办法,就是不争。

不争,是因为站得高

赵王任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说:“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作战的功劳。而蔺相如不过是卑贱小民,只不过 因为能言善辩,地位便在我的上面。我觉得羞愧,忍受不了在他之下。”

于是,廉颇放言:“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便有意躲着廉颇。每次上朝,常声称病了,不想和廉颇争论高下。

蔺相如如此,连他门下的舍人都以此为耻。

对此,蔺相如解释道:“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威严?”

答:“当然是秦王。”

蔺相如接着说:“面对秦王,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愚笨,难道独怕廉将军吗?其实,我考虑的是,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出兵,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现在如果我们两虎相争,势必会给秦国带来机会。”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他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就赤裸着上半身,背上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二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当蔺相如遭到廉颇的敌视和语言上的攻击时,他没有嫉恨,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国家。蔺相如的生命不是只有个人的荣辱得失,他的生命也因此而有了高度。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蔺相如知道,如果他和廉颇发生了矛盾,双方无论谁输,最终输的都是赵国。

蔺相如不争,是因为他的内在格局更大,他站在了国家的立场上,用宽大的胸襟化解了与廉颇的矛盾,最终,还赢得了一个朋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妨学学蔺相如的高瞻远瞩,用更高的眼界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许很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给的能力,比要更重要

燕国的乐毅围攻齐国的两座城池,可是迟迟无法攻下。

于是,有人便向燕昭王进谗言:“乐毅足智多谋,攻打齐国,一口气攻下七十多座城池。现在只有两座城池攻不下,不是因为能力,而是他想仗着兵威降服齐国人心,南面称王。请大王好好想想。”

后来,燕昭王置办了酒宴,找出说坏话的人责备道:“先王倡导礼贤下士,可不是为了贪图土地留给子孙。齐国是无道的国家,当初趁着我们动乱时害死了先王。我即位以后,对此恨之入骨,所以广招贤臣,以求报仇。有能让我成功的,我愿意和他共同执掌燕国大权。现在乐毅为我攻下齐国,乐毅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同为列国,结为友好的邦国,这是燕国的福气。”

于是,燕昭王处死了进谗言的人,还赏赐了服饰给乐毅的妻子和儿子,又赐给乐毅君王乘坐的车马,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不肯接受,上书以死盟誓。

当别人都怀疑乐毅有不臣之心,可是燕昭王却无条件相信,而且他并不介意乐毅单独称王。

“给的能力,比要更重要。”

燕昭王之所以能够得到乐毅这样的贤能,是因为他有给的能力,也有给的心。天,自有道。争,不一定得到;不争,也不一定失去。

能够不争的人,必然是心中知道了这一点。

这也许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智若愚”吧。

——END——

本文内容由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