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的名号是什么(观世音名号正确读法)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观世音”的名号,源于将错就错?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观世音的名号是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在我国,若要问最受人们欢迎的佛教大菩萨,恐怕非观世音莫属。
对于“观世音”这个名号,一般的解释是:世间众生受苦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此外,观世音又称观音、观自在等。
而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认为,“观世音”简称“观音”,是从唐代开始的,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去掉了“观世音”的“世”字,改称“观音”。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称念“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都是指同一尊菩萨,不会有太大问题;
不过在学术界,围绕着这尊佛教大菩萨的名号,却存在着很多争议!
先来看“观世音”这个名号,早在唐代,玄奘大师就认为这是个错误的译名。
在《大唐西域记》卷三中,记载乌仗那国(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地区)一所精舍,“中有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并特别交代:
“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是这位菩萨名号的梵文音译,其中文含义是“观自在”,旧译“光世音”、“观世音”或“观世自在”,都是错误的。
对此,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等先生,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进一步解释说:
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是梵文Avalokiteśvara的音译,这个词由两个字复合组成——
avalokita(阿缚卢枳多)的含义是“观”,iśvara(伊湿伐罗)的含义是“自在”。
前一个字的尾音a与后一个字的首音i连在一起时,必须读作e。这在梵文文法中叫做连声,故组合为Avalokiteśvara。
而之所以误译为观世音等,是由于将Avalokiteśvara误读为Avalokitasvara所致,avalokita含义为“观”,svara含义为“声音”,因而导致了观世音等错误译名。
这种观点认为,真正正确的译名应该是“观自在”。
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根据出土的梵文文献认为,以往译家译为“观世音”等是有依据的。
例如,在中亚地区出土的5~6世纪《法华经》梵文残片上,就写作Avalokitasvara;而在时间晚于此的梵文写本中则作Avalokiteśvara。
也就是说,这不是误读,而是不同的梵文版本。
而且在新梵本流行时,其他版本也是共存的,例如唐代法藏大师就说旧译没有错,因为他看到了不同梵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观世音的“世”字,不少学者还是认为系误译。
其最早见于晋代高僧竺法护所译的《正法华经》,其中译为“光世音”。
有学者推测,竺法护是把Avalokitasvara中的lokita与Skt.loka(世间)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译出了“世”字。
该字被后世译家所保留和沿用,才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观世音”一名。
至于因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而把“观世音”改称“观音”的说法,今天已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错误的。主要理由包括:
1.“观音”一词在唐朝以前的汉译佛经中就已经出现,不是因避讳而有。
2.唐太宗依“二名不偏讳”的古礼,下令只要“世”“民”两个字不连用,就可以不避讳。所以,当时虞世南、苏世长、李世勣等人,皆不避“世”字;六部之一的民部也不因“民”字而改名。自然,“观世音”也就无须避讳。
3.唐太宗逝世后,为避其庙讳,唐高宗改民部为户部;李世勣也改名李勣。不过,当有人提出要把佛经中的“世尊”(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呼)改为“圣尊”,“世界”改为“生界”时,唐高宗则认为没有必要,并指示“既是圣言,不须避讳”。有了这个钦定原则,唐代后来的时期,“观世音”的名称几乎一直行用,非常普遍。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如何获得“观音感应”?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观世音”的名号,源于将错就错?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