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赤壁(苏轼的赤壁怀古诗句)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失意人生的理想追求——苏轼《赤壁赋》赏析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苏轼写赤壁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失意人生的理想追求
——苏轼《赤壁赋》赏析
川 雪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其中《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全文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达到了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体现了作者在失意时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
第一,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借陶醉于大自然美景,表达作者寻求超脱现实的理想追求。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荡涤了作者胸中的郁闷与痛苦,表现了作者渴望超脱现实、超然物外的理想追求。
第二,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臆。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这些实际上是作者现实处境的形象写照。
第三,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消沉一面。文中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客人以曹操的《短歌行》诗句与眼前的山川形胜两次发问,引人遐思;接着又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可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思想和消沉的人生观,而这正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从而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理想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五,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而这些正是作者经过对失意人生的哲理思考,找出了精神解脱的途径——以超然的态度面对现实,以豁达的胸怀感受人生,以平常的心态拥抱自然,从而在残酷的现实中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失意人生的理想追求——苏轼《赤壁赋》赏析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