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一句(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音)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大学》(二)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一句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一句(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音)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在亲民”呢?是不是呆在一起起腻,就是亲民?如果是和人套近乎这么简单,那就不用说了。

对皇帝来说,他只有爱民如子,百姓才能拥护他;对村长来说,他要照顾好村里的每一个人,村民才能选举他;对家长来说,他不能偏爱某一个孩子;对企业老板来说,他不能远离他的客户;对黑社会老大来说,他要照顾好每一个小弟;对师父来说,他要照顾好自己的弟子……,谁能离开周围的人孤独的活着呢?

我们生而为人,寄居世间,就应以人道处世,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详见《论语·微子第十八》)

以上所说亲民,还停留在人与人的距离、关系层面。

结合上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我们把自己本有的德行开发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帮助别人,帮助他们把自己本有的光明的本性开发出来,帮助他人“明明德”,这是亲民。

如果我们躲入深山老林里面,是无法帮助他人“明明德”的,只有在尘世间,才能帮助他人“明明德”。

什么是“在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到头了,再没有超出这个善的了,尽善尽美了。我们所言和所行是否达到完美统一了?是不是两张皮?若知、行不统一,才要修!

怎样才算是知、行合一呢?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这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不是说夫子在七十岁的时候想干什么干什么,而是心里不起一丝邪念,所以,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伤害任何人,不逾矩。

换一种说法,至善就是“思无邪”。

为什么不是止于至恶呢?如果这么说,谁都能看出问题,若是至恶,一定是死路!所以,修善,才是究竟向上的道路,修恶,是向下的路。圣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沿着这条路,我们会幸福,会“明明德”。

止于至善,不是傻呆呆的不动,而是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心合于“至善”,这是观照的功夫,是静中修和动中修,是待人接物的纯熟如一,是至深的功夫。金刚经云:“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至善”无法言说,勉强说之为善,若仍有善之名,那一定不是“至善”。善与恶相依而生,若心中仍有“至善”,那一定也有“至恶”,无恶何来善呢?善恶相攻,就未“明明德”。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金刚经云:&34;(《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注1: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第十八》)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大学》(二)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