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煜古诗(《虞美人》李煜古诗拼音)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虞美人》李煜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虞美人》李煜古诗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在历史诸多诗词家中,其作品很少有不写愁情恨绪的,或是抒发夫妻别愁,或是表达友朋离恨,或是述说家国情怨,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是纵览抒写国愁家恨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艺术作品表现力,几乎没有超过南唐后主李煜的。因为他是以一个亡国之君的悲戚之怀,用一位多情词家的绝代之才,写下的是堪称情撼千古的忧愁之作。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的第三年。这三年是李煜人生最暗淡、最苦涩、最屈辱的三年。他度日如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南唐故国。他身陷囹圄,失去自由,没了往日的奢侈,也丢掉了一国之君的尊严。苦闷中的李煜,把一腔愁苦化作满腹情词,表达自己的故国情怀,抒发亡国之君的愁情怨绪。《虞美人》是李煜这一情感表达的代表作品,词中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无不是忧伤和凄苦,把一个亡国之君的悲情愁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可以想象,在李煜尽享花天酒地糜烂生活的时候,他会慨叹人生苦短。可是当他成为阶下囚的时候,身受煎熬的他则是另外一种心境,会抱怨时光的漫长。在词的开篇,他就带着几分烦恼地发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明知春花秋月乃自然现象,伴随四季轮回,春花届时而开,秋月应季高悬,可他还要明知故问。显然他对春花秋月毫无眷顾之心,这表明他已心怀厌世情绪,整个世界都是暗淡的,痛苦的内心已感受不到春花秋月带给人们的那份美好。三年囚禁生活,恍如隔世。他叩问自己,岁月如烟,“往事知多少”?那些富丽堂皇的生活渐渐淡漠,剩下的只有痛苦和屈辱。他心有不甘,夜夜难寐。或许是心有期盼的缘故,他依稀感到“小楼昨夜又东风”。那是梦回金陵,心存虚幻,醒后方知小楼寒重,东风难唤。“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个破碎的故国不堪回首,已想象不出它会是什么模样,或许天上那轮明月能看到它如今是怎样的凄惨。他多么想重回故国,去拾金陵后主梦,再睹山河旧风采。他知道国破、人去、旧宫难辨,纵然“雕栏玉砌应犹在”,也难寻昔日繁华。虽然“只是朱颜改”,却已没了皇家的堂皇,丢了圣殿的光彩。每每想到这,李煜的内心都会涌起不尽的惆怅。一代江山,竟然毁在自己的手里,他无法向列祖列宗交代。他无颜也没有机会回故国见旧臣部下,只能在汴京面对故国遥遥谢罪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是在问自己,也是在告诉别人,他愁如春水一江,东流不息。在他看来,没有人的愁能和他这个亡国之君相比。他失去的不仅是昔日富贵奢侈的生活、满朝文武的拥戴、一国江山的权威,而且还失去了做皇帝的显赫、做词家的浪漫、做庶民的尊严。他能不为此而愁肠百结、愁情万缕吗?江水东流不断,他的愁思恨绪就不会了断。他没有想到,一个亡国之君是不应该有如此深愁重恨的。尽管他已没有提剑挥师复国的能力,但留下一个愁深如江的君王终究是个隐患,令宋太宗动了杀机,赐酒将他毒死。他的愁终没有机会得以消除,他是含着一江春愁离开这个世界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李煜这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以国家衰亡这样沉重的代价,换取了他填词抒发忧愁的灵感,写下《虞美人》这篇千古传诵不衰的佳作,博得后世的景仰。李煜无能治国,导致国家不幸。国家不幸,却使词坛有幸留下李煜词家美名。作为一国之君,李煜当悔愧终生。可作为词家,他当荣耀千秋。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
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章来源
1、《中华诗词畅享录》作者:陈玉民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虞美人》李煜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