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灭亡后人都去了哪里)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高句丽灭国之后,其百万国民都到哪里去了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高句丽灭亡后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灭亡后人都去了哪里?)

“像云朵一样漂泊了许久许久……我们都四海为家,四海为家无牵无挂。”这是歌曲《四海为家》的歌词,其中暗含忧伤,还有深深的无奈。

生活之中,人岂能放下对于家的牵挂?历史上,因自然灾害或者战火人祸失国失家者难计其数,他们或者四海漂泊、浪迹天涯,或者穷困潦倒、苦不堪言。高句丽人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叹息的群体。

一、 从强国到被湮灭

李唐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和外国沟通最多的国家,其往来对象犹如一串念珠,吐蕃、西域、高句丽、百济、日本……许多原本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政权,都在李唐的史册中留下了踪迹。这些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高句丽是我们极为“耳熟”的一个。

从西汉时建国,到李唐时灭亡,高句丽作为中原政权的邻邦时常与中国展开交往。虽然实力难以同中原较量,但在朝鲜半岛,它一度是说一不二的霸主,是朝鲜半岛的一个象征。只不过在李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另一个政权新罗,与朝鲜半岛各政权的共同宗主国李唐联合,将高句丽和另一政权百济一同湮灭。存在了六百多年的高句丽才化作了历史的烟尘。

国已破,高句丽的子民自然不再是高句丽的子民。可他们依旧需要生活,依旧需要以某种身份存在。因而,一场高句丽遗民的大迁徙,不可避免地到来。

二、 无家可归之后,何去何从?

李唐总章元年(668),为彻底消弭高句丽遗民因亡国而产生的对李唐的敌视情绪,李唐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强制性的大迁徙。与此同时,一部分遗民自发地迁徙至周边地区。至于另一些,则“留在原地”,固守着高句丽的历史遗存。因而高句丽遗民的去向大致可分为三类:入唐、入周边国家和留在原地。

总章元年(668)九月,抵挡不住李唐攻势的高句丽曾派出王子向李唐求和。随即,包括高句丽宗室、臣子在内的二十余万人被出征高句丽的李勣带回李唐。

这是高句丽亡国之后的第一批移民,也是史书有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次年夏,在李唐的组织下,又有数万高句丽遗民相继来到中国江淮、岭南、山南、京西多地,足迹可谓遍布大江南北。

后来,由于高句丽遗民复国热情仍然高涨,唐高宗又授高句丽末代王高藏为辽东都督,封朝鲜王,让他在高句丽原境招揽和安抚遗民,并将一些已经移民至内地的移民遣回原籍。但高句丽遗民并未领唐高宗的好意,因而高宗不得不再将一些年轻力壮的遗民迁徙到距离朝鲜颇远的河南、陇右等地,只让一些羸弱者留在故土。

第二种遗民,即进入周边国家的遗民,他们去往了新罗、突厥、契丹、渤海、日本等国,且主要是去往新罗。

高句丽遗民选择去往这些国家,多是因为距离适当而又可以谋生。有时在被李唐统一迁入内地后,一些遗民还会再收拾行装奔赴这些国家。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往新罗的遗民中有不小的部分是战俘,或者是被新罗掠夺的原高句丽领土上的居民。但无论如何,他们在亡国之后都是归属了李唐之外的他国,本质上还是迁徙了的高句丽遗民。

至于最后一种,即留在高句丽故土上的遗民,他们虽还在故土,却不再有高句丽子民的身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归属了占领高句丽故土的新罗。因而即便他们内心仍然认同高句丽,却也只能接受自己的新身份。

三、 高句丽遗民的困境与未来

虽然我们并未体会过亡国亡家之痛,但在自幼学习的古诗词之中也没少感受。而对于高句丽遗民而言,他们遗民的身份完全就是来自亡国亡家。当他们失去原本的身份,失去熟悉的山水,他们在移民地的生活一开始也算不上美好。

以入唐的高句丽遗民为例。入唐的高句丽上层,譬如王室,在李唐受到的待遇还不错,高藏甚至还被任命为辽东都督,封朝鲜王。可于这些人而言,即便忘却故国,他们获得的利益也不如高句丽尚在时期。因而即便李唐好心招揽,不少高句丽遗民还是选择了叛乱。

更广大的高句丽中下层遗民,他们在李唐多成为一般平民或奴仆。他们或许会有亡国之痛,但实际生活与曾经差别不大。于是这些人在经历了初期的不适后还是逐渐融入了李唐社会,与汉人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迁入其他国家的高句丽普通遗民也多是如此,最终任由时间淡化了自己身上的遗民标签。

总的来说,在高句丽灭亡之后,高句丽遗民主要流向了李唐和新罗这两个战胜国,部分流向了周边国家。除一部分因复国而亡,大多数都接受了新身份,融入了新家园。也正是伴随着他们的融入,高句丽才彻底成为了过去。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高句丽灭国之后,其百万国民都到哪里去了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