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黄河的羊皮筏子(黄河羊皮筏子漂流哪里刺激)

导语:黄河之都,羊皮筏子赛军舰

皮筏子是用羊牛皮扎制而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黄河摆渡工具。当旅游者在金城兰州的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滨河马路上信步漫游时,便不时会看到羊(牛)皮扎制而成的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犹如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位游客,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这便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遗产。

鸟瞰黄河雄姿

据《后汉书》记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缝革囊为船”;《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旧唐书·东女国传》载,“用皮牛为船以渡”;白居易在《长庆集·蛮于朝》中诗云:“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鄂州道路遥”;《宋史·王延德传》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可见,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自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至于兰州何时流行皮筏子,因缺乏详细史记资料而至今无法定论。但另据史料《王进宝》记载,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当时的张家河湾拆除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并由此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而逃,王进宝率军沿河穷追猛打,迫使王辅臣残余兵将悉数归降。由此可见,至少在三百多年前,兰州就已经大量使用皮筏摆渡黄河了。而这些用于摆渡黄河的皮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是由600多只羊皮袋扎制而成,一般长约22米,宽约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量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由兰州顺流而下,日行200多公里,用时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内蒙包头,小皮筏则由十多只羊皮袋扎制而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因而当地也就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入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需十多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不过只要你愿意,也可不妨一试。

图为旅游者在感受这一古老水上运载工具的独特魅力

黄河岸边古老的羊皮筏子便是金城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遗产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技艺。一要心细,二要胆大。50年代以前,在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输业,其数量高峰时多达60多户,5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当然,作为游客,有机会乘坐皮筏那将是一种平生难忘的奇特经历。

这位老人是羊皮筏子的第五代传人。他向我们讲述了羊皮筏子曾经有过的辉煌历程

图为老人向我展示吹皮囊的要领

今天,面对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工具,皮筏作为古老的黄河摆渡工具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被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承继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的水上娱乐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祖居兰州市金城路163号的李德明老人便是一个放筏人,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倘若兴致勃然,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便可愉快地乘坐皮筏子在黄河急流中潇洒一游。不过,你可千万别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总是最为重要的。倘若胆小而不敢乘坐,也至少应在黄河岸边的皮筏旁驻足留影,记录下这一美好而又难忘的瞬间。同时,也不虚西部黄河之都之行哦。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