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商王汤的异名与异化形象是什么(商王汤的汤怎么读)

导语:商王汤的异名与异化形象

汤是商代非常有名的一位君主,我们把商朝经常称作商汤,即可见其在商朝的地位。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汤是商祖契的第十四代孙。在整个商代历史上,商汤才是上商朝的真正建立者。所以史书称汤之前的历代王为先公。

一、传世文献中商汤的形象与记载

传世文献中记录了不少商汤的事迹。我们知道,《尚书》中有《汤誓》,这篇文章相当于商汤讨伐夏桀的檄文。《尚书序》中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这是关于成汤屡次迁都的记载。还有《尚书》中的《泰誓》、《多方》、《微子之命》等篇中都说到成汤的事迹。可以说成汤在后人的眼中是一位爱民除暴的明君典范,很少看不到汤的负面记载。

二、商汤的异名众多问题

汤的名字在典籍中有很多不同称法。所以古人有“汤有七名而九征”的说法。这里的“七名”恐怕并不是指有七个名字,指的是异名的泛指而已。文献中确实可见商汤多异名现象,比如《金楼子·兴王》汤的名字还有成、天乙、天成、履长、地甲等等。中国古代帝王名字一直都分成庙号和谥号两个系统,所以名字多也不奇怪。而且汤的异名中有一部分是可以用文字学来解释的,比如天乙,肯定是“大乙”讹误,因为大、天古文字十分接近,当是形近讹误现象。还有一些应该是将汤的事迹或特点用名字表现出来,比如天成、履长应该就是这类,这类名字恐怕不是汤的真正名字,我想这些名字类似汤的绰号。

三、甲骨文中的“汤”

商汤的名字众多,其实在甲骨文中也有体现。我们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商汤有称“唐”,有称作“成”,还称作“大乙”。我们看几片甲骨文:

《合集》1291

癸丑卜,史贞:其尊鼓告于唐,三牛。(《合集》1291)

这片甲骨文中“史”指贞人名,“唐”就是指商汤(见上图画圈处)。这片甲骨文的意思大致是说,癸丑这天贞人史占卜,用三匹牛在尊鼓祭祀仪式中向唐祷告。这里既然说唐是祭告的对象,那么这是后人祭祀先祖汤的卜辞。再比如:

《合集》248正

这片甲骨文内容比较复杂,祭祀的对象有祖乙、大丁、上甲,还有“成”。这个“成”就是“成汤”。祭祀“成”的卜辞内容是(见图中划线处):

贞:成允又王。

贞:成弗又王。(《合集》248正局部)

这里的“又”要破读为“侑”,是一种祈求赐福保佑的一种仪式,也是商代非常常见的一种祭祀活动。这段祭祀成的内容大意是说:先祖成能赐福我王?先祖成不能赐福我王?这种正反两种问法也是卜辞的基本贞问形式。具体能不能赐福就看最后的兆纹,通过贞人的解释才知道结果。

成汤的名字在甲骨文中也叫“大乙”,比如:

乙未,酒系品上甲七、报乙三、报丙三、报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七、小甲三、……(《合集》32384)

这片卜辞王国维曾用来考释殷先公。这里涉及了很多商王,而且更加宝贵的是这里还有顺序,对于验证传世文献的商王世系非常重要,这里的“大乙”就是商汤。

四、商汤的形象问题

除了甲骨文之外在其他的出土材料中也可见关于“汤”的记载。例如春秋齐侯镈钟铭文中的“成唐”,还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中的《容成氏》,其中有讲述商汤的事迹(简36-41)。还有清华简中也有汤的事迹。商汤的形象在传世文献中一直是一位圣贤君主。不过在出土材料中,这位圣贤君主却有不少反面事迹。比如《容成氏》中就记载商汤为夏桀在全国各地设立关口,故意增加关税,使人民怨声载道。还有清华简《赤鸠之集汤之屋》中还记载说,汤为了离间夏人,派伊尹做内奸,又担心夏人不信,亲自用箭射伊尹。还有在《韩非子》中也讲到,商汤灭夏后,担心务光妨碍自己称王,就用计迫使务光自杀。可以说,这些事迹与以往所塑造的圣贤君主形象完全不相匹配。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即使再高明的君主,在紧迫的事情面前都不可能完全放弃不得已的手段。至于不得已到什么程度,或者在社会和人民中产生多大影响,明君能以功补过,反之,就会成为臭名昭著的暴君。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