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代秋后问斩(古代为什么秋后处斩)
导语:古代问斩为什么要“秋后”呢?这里面大有学问!
看古装剧总会看到一个镜头,对于死刑犯,法官在判刑的时候会说一句秋后问斩。为什么非要等到秋后再斩呢?其他的季节不能处刑吗?
对于古时的人们来说,行刑杀人,剥夺人的生命,是一种“恶行”,所以要找个时节。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从自然法则来说,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春夏是万物繁育生长的季节,不能做违背自然的事情,《礼记·月令》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一、思想观念:出于对上天的敬畏,维护君权神授的思想
在古人看来,春夏乃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代表了新生和成长;而秋冬则是草木凋零的季节,代表着肃杀。因此,古人便将处决犯人的时间放在了秋冬季节,
二、劳作规律:秋冬季节相对清闲,利于发挥警示作用
秋冬行刑除了顺应天时之外,与古代的农业生产规律同样密不可分。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可以说是历代王朝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是直接影响王朝稳定的重大事项,因此古代很多制度都直接受制于农业生产规律。
此外,古代处决犯人不仅往往选择公开处决,而且通常选择在菜市口这类人流密集处行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了让百姓观刑,从而充分起到警示作用。这有利于让百姓对刑律产生敬畏,从而使得地方相对安定,同时也能彰显出朝廷的威望。
于是,将行刑日期选定在秋冬农闲时期,自然更有利于让百姓们观刑,毕竟农忙时节大家都忙着农耕,就算想看热闹也没有那个时间。而如果选在冬季的话,天气又太过寒冷,百姓们又不大愿意出门。
三、核准制度:古代受限于交通落后,死刑核准耗费时间较长
所谓死刑复奏,是指对已经判定的死刑案件,在行刑前奏请皇帝批准执行,这也被称为“勾决”,而只有经过皇帝勾决的罪犯才可以执行死刑。
对于地方的死刑案件,在审理完成和执行死刑之前,均要经过朝廷和皇帝的审核与批准,而由于古代交通较为落后,从地方案件呈送朝廷,再由朝廷审核后发回地方,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秋决”制度无疑解决了这个难题,地方官员不仅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也便于朝廷集中进行处理。
死刑是一种非常严酷的刑法,秋后问斩体现了古代人对于犯人的人文关怀。执行死刑时,我们发现不仅仅是选择在秋后,在时辰上也有讲究,那就是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大约在十一点四十分左右,太阳高照,在这个时间点世间阳气最盛,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相信死后有魂灵,选在这个点,可以抵消人的杀气,让犯人死后有个好归宿。
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也体现了古代严酷法制下尚存的一丝人道。
“秋后问斩”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的敬畏同样体现了古人在“天人合一”方面的智慧与愚昧,尤其在君王统治层面上,“秋后问斩”更是有着十分浓重的政治色彩,所以说,千万别小瞧这项刑罚背后的大学问,同样是洞察古代社会的一个绝佳角度。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