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让我们爱上语文作文(《爱上语文》)

导语:让我们爱上语文|从小学五上语文一首不起眼的古诗《蝉》说起

在部编版教材小学五上第一单元结尾的日积月累部分,有一首不起眼的古诗《蝉》,仅有20个字,可能有人并没有去重视,但我们不得不佩服部编版教材编写者的精心与苦心,精心在于只选择了这一首五言律诗,而蝉皆为学生所熟悉,苦心却在于就是这一首短诗却揭开了中国浩瀚诗歌中的大文化,大意境。

在教科书第一单元开篇的扉页非常明确了第一单元的文章定位,一花一鸟总关情,下部有两句话,“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前者为“学”,后者为“习”,学习,学习,如此也。

蝉,对同学们来说极为熟悉,并不陌生,但背后的蝉文化却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们就结合古诗词对“蝉文化”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蝉,最早记载可追溯到《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螓首蛾眉”,这里的“螓首”指的就是蝉的头部,紧凑、光洁、明亮,此处形容女孩子发髻的美观漂亮。《楚辞》中“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这里的“蟪蛄”指的也是蝉。而,食蝉最早记载出现在《庄子》,“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tiao,二声),犹掇之也”,这说明在那个时候,蝉已经成为人们的食物了。

蝉,为昆虫,但蝉却与其他昆虫在生活习性上存在不同,蝉一生只饮清汁,居地下时,饮树根之汁,临高树之上,也只饮树干之汁,从不进食五谷杂粮,就连一根草都不食。建安诗人曹植有诗《蝉赋》中有文“栖高枝而仰首,漱朝露之清流”,而晋朝的陆云《寒蝉赋》中“含清饮露,则其清也”,此为蝉五德之一,故蝉便与“高洁”联系了起来,后来,人们又看到蝉如此辛苦的不食人间烟火,却一直居高枝而歌颂,就算在夜里,也是吟唱不止,故又与“清冷淡漠”联系了起来,因此,直到现在,只要在古诗文中出现“蝉”这一意象的文字,就会与这两种意思关联,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揭开古诗词中“蝉文化”的钥匙。

首先,我们来读一下唐代虞世南的《蝉》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实”,“饮朝露”,“出疏桐”,描述蝉的生活状态。后两句转而抒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之所以传的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缘故,而是自己身居高位,这表表露出诗人作者的清高之意。但是这么和学生讲,孩子肯定不理解呀,就要换一种方式,如果要想要自己的名字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就要勤奋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磨炼品格,能承受更多的压力。

我们继续来南宋朱熹的《南安道中》,如下:

南安道中 朱熹

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烟火居民少,荒蹊草露侵。

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

这首诗的颔联,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蝉声传播之遥远,有回声,余音袅袅,为这片树林增添了更多的生机,增添了更多的情趣,本质都契合了一个“高”字,与上一首的“高”,为同曲同工之妙,请反复诵读,体会其意。

我们再来读清代袁枚的《所见》,如下文: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其实与上述两首诗都不同,实际上是描写了一幅画面,牧童骑着黄牛,吟唱而来,歌声在树林间飘荡,此时想去捕那一只在叫的蝉,但此时蝉却忽然不叫了,这首诗的诗眼就在最后那个“立”,传神,生动,使用极其精妙,足见袁大师之用字功力,同时这也是一首绝好的童趣诗。夏天带着同学们,到树下,执一长杆,体会一下,再去背诵,印象必然深刻了。

我们继续读一下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又是另外一番意境,如下文:

入若耶溪 南朝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最为精彩的诗句,就在颈联这一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读罢便知,这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但这两句却充满了一种深深的禅理,“噪”与“ 静”,“ 鸣”“ 幽”,从不同事物截然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对比展示,而且是一种反比衬托,故,此句传承千年,道即在此。

最后,我们并读两首寓意相似的诗,一首是李商隐的《咏蝉》,一首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如下文:

咏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绝,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在狱咏蝉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逆境中借“蝉”来表达自己志向,自古文人,居多可从文,不可从政,但古代文人想实现梦想,就必须入官场,李商隐这首诗借“蝉”表达自己烦闷的心情,首联中的“徒劳”,颔联中的“无情”,充分体现了诗人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中无法脱身的尴尬复杂的境况。李商隐,郁郁不得志,47岁便早逝,估计也与此有所关联。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性情耿直,上书直谏,触犯武则天而入狱,就写了这一首诗。这首诗前面一个长长的序,对当时的境况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序远比后面的诗要长。此诗最能表达诗人心境的是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用“露重”、“ 风多”暗示了当时的官场,而“飞难进”、“ 响易沉”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自身志向得不到施展的困顿窘境。

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被誉为“咏蝉三绝”,而虞世南这首诗却位于三绝之首,从中可见,为什么要在教科书日积月累中出现这首诗了。今天,我们通过这一组诗的共读,带领同学们进入了博大浩瀚的诗词之海,感受领略中国诗词的文化魅力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