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温暖的仿宋体字怎么写(温暖的仿写)

导语:温暖的仿宋体

从前,外公从宁波携全家到上海谋生,母亲才十几岁,就进了杨树浦一爿纱厂。母亲读书只到小学三年级。虽然学历不高,却很文雅,有知识分子气度。她没被分配去车间纺纱,而是在试验室当了名小职员,从此一做几十年。妈妈写的字,是极漂亮的长形仿宋体,像印出来似的。妈妈的阿拉伯数字,写得比我们数学老师还好看。听说旧时老板招工,尤其是招职员,一笔好字甚至重于学历。妈妈是凭仿宋体而进入纱厂试验室的,我敢相信。

我读小学、初中,做数学题的草稿,有时用她的废试验记录纸。反面空白,正面密密麻麻的试验曲线。曲线旁有母亲写的说明和注解。某次数学老师随手拿起一看,问,这是谁的字?我说妈妈写的。老师赞叹:“你妈妈是个知识分子哦。”我说妈妈学历只有三年级。

能肯定的是,妈妈的字来于外公。

外公在乡下时,是个私塾的教书先生。那时的教书先生,虽然十分清贫,乡人却非常尊敬。外公穿长衫,腋下夹个小布包,脚步匆匆地从石板路上走过。天热时,傍晚,路两边的人家都在屋外吃晚饭。见外公路过,男人们都会抬起头来,敲敲饭碗,客气地对外公说:“韩家伯,用饭用饭。”外公一边微笑,一边摆手,疾步回家。乡里有婚庆喜事,东家必把外公请到。座上有了读书人,喜宴才见光彩。

乡下生计艰难,外公离开宁波把全家搬到上海。浦东房租便宜,便在黄浦江边一个叫居家木桥的地方安了家。外公到一家绸缎店做账房先生。子女多,外婆又经常生病,外公还到一家誊印社去刻蜡纸。外公在乡下教书,写字,写春联,是一手柳公权。店里做账,也是柳体。但为誊印社刻蜡纸,必须是长仿宋体。幸亏柳体也是颀长的,笔画工整,外公很快适应,能用长仿宋体把蜡纸刻得精妙绝伦。渐渐地,连很多的学校,也会来找外公刻讲义刻试卷。

外公认识到仿宋体至少能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在全体子女中强力推广,学起来并不十分困难,用铅笔就能操练,远比毛笔柳公权便当。母亲由此得到了家传。杨树浦路一爿纱厂招工,熟人把母亲带去了,对着招工先生夸奖我母亲“小姑娘聪明得     ,字写得好得     ……”

母亲与父亲成家了,我是他们的大儿子。父亲是个看重教育和学问的人,虽然学历也只初中。父亲老脑筋,希望儿子将来能坐写字间,所以把一手好字看得很重。但仿宋体尚不入父亲的眼,父亲喜欢赵孟頫。我读五年级时,开始遵命练习赵体胆巴碑。小时候,信件都是邮递员送的。邮递员门外呼一声:“40号信来了!”我奔出去。看信封,只要是仿宋体,肯定是舅舅们寄来的,郑重放好,晚上交给妈妈。至于是哪位舅舅,很好区分。小舅舅的仿宋体毕端毕正,大舅舅的仿宋体略带点斜体。

我一直练赵字,练到初中毕业。这时“文革”爆发,书也读不成了,上山下乡,到农村。改革开放后,我考上了大学,读工科。有门专业课,叫机械制图。规定图纸上的字,一律要用长仿宋体。我马上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外公,这是祖传手艺。外公和母亲见大学生向其请教,很开心,很得意。父亲毫无失落感,反而似乎比他们更开心。(赵韩德)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