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适道是什么意思(可与适道)

导语:“适道”及“立”与“权”

同行路上,意见不一,发生争吵

《论语·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朱熹注:“可与者,言其可与共为此事也。”

钱穆先生译:“有人可和他共同向学,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向道。有人可和他向道,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有人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但未必可和他共同权衡轻重。”

杨伯峻先生译:“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体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体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

李泽厚先生译:“可以在一起学习,未必可以走同一条路;可以同走一条路,未必可以坚持同样的原则性;可以坚持同样的原则性,未必能有同样的灵活性。”

“道”,钱先生未译,杨先生译为“某种成就”,李先生译为“路”。

盖杨先生以为“共学”的前方结果应该是“成就”,但“适”具有方向性,瞄准的似乎是目标,也有过程在里面,译为“取得”,只着眼于结果,与“适”的全部内涵差距较大。

李先生所译近是。“适”,往也。我觉得“往”是一种追求,而“道”是追求的目标,译“道”为“路”,突出了追求的途径,忽略了追求的结果。

“道”的含义比较宽泛,也比较模糊,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只能选一个近似的词语指称它。一般来说,“道”是指规律,思想,学说等,引而申之,可以指道理,正义等。

我觉得“适道”,可以理解为“追求理想”。人各有志,可以共同学习,但追求的理想未必相同。同是孔门弟子,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宰我反对三年之丧(《阳货》);“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先进》);“樊迟请学稼”(《子路》);“子张学干禄”(《为政》);闵子骞则“在汶上矣”(《雍也》),同学于孔子,而追求的理想并不相同。

钱穆先生注:“立:强力不反义。知向道,亦有中途见夺者。”杨伯峻先生说:“《论语》的‘立’,经常包含着‘立于礼’的意思,所以这里译为‘事事依体而行’。”李泽厚先生以为,“‘经’与‘权’是孔学一大问题”,“译为‘原则性’与‘灵活性’最贴切。”

孔子这里说的是“可与共”的问题,涉及两个人的共同行为。“共学”是共同学习,相互切磋;共“适道”,是追求同一个理想。“与立” “与权”,也应该是共同的事情。“强力不变”似乎是行为主体个人所具,无须“与共”;“事事依体而行”“坚持同样的原则性”也较少相互作用,只是并行不悖而已。我觉得,这里的“立”是“己欲立而立人”的“立”。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并肩奋斗,互相激励,各尽所能,优势互补,而不是各有所图,互相利用,袖手旁观,坐收渔利。

“权”,钱先生译“权衡轻重”,杨伯峻先生译“通权达变”,李泽厚先生译为“灵活性”。“权衡轻重”是指决策、评价时的思维活动,“共同权衡轻重”,就是坐一起研究出现的问题或未来的发展策略,分析利弊,从而确定实施方案。“坐在一起”并不难,难的是意见达成一致。如果不能坐在一起“共同权衡轻重”,其他也就无从谈起。我以为,这里的“权”即孟子所谓“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之“权”,杨、李两位先生所译甚是。

在为实现理想的共同奋斗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处理?是通权达变,还是胶柱鼓瑟?如何运用灵活性的原则,很可能会人人言殊,各持己见,互不妥协,夫子所谓“未可与权”也。在灵活性的问题上,须要求大同存小异,所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世界上的人都是个性化的,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就像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们的思想也是千差万别,境界更是参差不齐。所谓“不谋而合”,是偶然发生的事,即使志同道合的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同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矛盾,绝对相同是不可能的。孔子对社会人了解甚深,他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说:“可以共同学习,互相切磋,未必可以追求同一个理想。可以追求同一个理想,未必可以并肩前进。可以并肩前进,未必可以通权达变。”在具体的某一问题上,总会存在分歧。“未可”即“未必可”,意思是“不一定能够”,但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只要着眼全局,识大体,求大同存小异,还是有达成一致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