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基坑验槽应检查哪些内容(天然地基验槽内容)
导语:天然地基的基坑(槽)检验与监测
(一)验槽和基底土的处理
天然地基的基坑(基槽)开挖后,应检验开挖揭露的地基条件是否与勘察报告一致。如有异常情况,应提出处理措施或修改设计的建议。当与勘察报告出入较大时,应建议进行施工勘察。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①岩土分布及其性质;②地下水情况;③对土质地基,可采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或其他机具进行检验。
验槽是勘察工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天然地基的基坑(槽)开挖后,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主体单位技术负责人共同到施工现场进行验槽。
验槽的要求是:
1.核对基槽施工位置、平面尺寸、基础埋深和槽底标高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槽底基础范围内若遇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具体地质、地形地貌条件提出处理措施。必要时可在槽底进行轻便钎探。当施工揭露的地基土条件与勘察报告有较大出入时,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察。
3.验槽后应写出检验报告,内容包括:岩土描述、槽底土质平面分布图、基槽处理竣工图、现场测试记录地检验报告。验槽报告是岩土工程的重要技术档案,应做到资料齐全、计时归档。
验槽的方法是:
验槽方法是以肉眼观察或使用袖珍贯入仪等简易方法为主,以夯、拍或轻便勘探为辅的检验方法。
1.观察验槽:应重点注意柱基、墙角、承重墙下受力较大的部位。仔细观察基底土的结构、孔隙、湿度、包含物等,并与勘察资料对比,确定是否已挖到设计土层。对可疑之处应局部下挖检查。
2.夯、拍验槽:是用木锤、蛙式打夯机或其他施工机具对干燥的基底进行夯、拍(对潮湿和软土不宜),从夯、拍声音上判断土中是否存在空洞或墓穴。对可疑迹象应进一步采用轻便勘探仪查明。
3.轻便勘探验槽:是用钎探、轻便动力触探、手持式螺旋钻、洛阳铲等对地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勘探,或对上述观察、夯、拍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探查。
(1)钎探:采用钢钎(用Φ22~25的钢筋做成,钎尖成60°锥尖,钎长1.8~2.0m)用8~10磅的锤打入土中,进行钎探,根据每打入土中30cm所需的锤击数,判断地基土好坏和是否均匀一致。钎探孔一般在坑底按梅花形或行列式布置,孔距为1~2m。钎探完毕后,对钎探孔应灌砂处理,并应全面分析钎探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如发现基底土质与原设计不符或有其他异常时,应及时处理。
(2)手持螺旋钻:它是小型的螺旋钻具,钻头呈螺旋形,上接一T形把手,由人力旋入土中,钻杆可接长,钻探深度一般为6m,软土中可达10m,孔径约70mm。每钻入土中300mm后将钻竖直拔出,根据附在钻头上的土了解土层情况。
坑底如发现有泉眼涌水,应立即堵塞(如用短木棒塞住泉眼)或排水加以处理,不得任其浸泡基坑。
对需要处理的墓穴、松土坑等,应将坑中虚土挖除到坑底和四周都见到老土为止,而后用与老土压缩性相近的材料回填;在处理暗浜等时,先把浜内淤泥杂物清除干净,而后用石块或砂土分层夯填。如浜较深,则底层用块石填平,然后再用卵石或砂土分层夯实。
基底土处理妥善后,进行基底抄平,做好垫层,再次抄平,并弹出基础墨线,以便砌筑基础。
(二)基坑的现场监测
当基坑开挖较深,或地基土较软弱时,可根据工程需要布置监测工作。实施监测工作之前,应编制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开挖支护的施工设计确定,并应包括的内容有:①支护结构的变形;②基坑周边的地面变形;③邻近工程和地下设施的变形;④地下水位;⑤渗漏、冒水、冲刷、管涌等情况。
现场监测的内容有:基坑底部回弹监测、建筑物沉降监测、地下水控制措施的效果及影响的监测、基坑支护系统工作状态的监测等。下面仅讨论基坑底部回弹监测问题,其他监测内容将在以后各节中分别阐述。
高层建筑在采用箱形基础时,基坑开挖面积大而深,基坑底部土层将会产生卸荷回弹。回弹后的再压缩量一般约占建筑物竣工时总沉降量的30~70%,最大达1倍以上;地基土越坚硬,则回弹所占比例越大。说明基坑回弹不可忽视,应予监测,并将实际沉降量减去回弹量,才是地基土真正的沉降量。
除卸荷回弹外,基坑暴露期间,土中粘土矿物吸水膨胀、基坑开挖接近临界深度导致土体产生剪切位移以及基坑底部存在承压水时,都会引起基坑底部隆起,观测时应予注意。
基底回弹监测在基坑开挖后立即进行,在基坑不同位置设置固定测点用水准仪观测,且继续进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以至竣工后的沉降监测,最终绘制基底回弹、沉降与卸荷、加载关系曲线。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