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如何进行元认知训练(元认知教学法的优缺点)
导语:方法论:练习方法——关于元认知的补充
了解布鲁姆分类法之后,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教育学上的工具。同时,布鲁姆分类法带我们近距离观察学习这件事情,把知识从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进行分类。
知识维度有:事实类知识,概念类知识,程序类知识,元认知知识。
认知维度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
布鲁姆分类法详情请见以下文章。
方法论:不做知识的“搬运工”
元认知,你到底在思考什么呢?
在上一篇方法论的文章中,我们认为元认知知识的要义在于,也就是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的思考与监控。
而现在我想告诉你,元认知的核心,在于评估,在于复盘,而元认知,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达克效应
我想先与你聊一聊“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用一句话,叫做“最无知的人最不知道自己无知”。
我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做出不切实际的判断,最后被现实狠狠打脸。
达克效应具体可以参考下图。
横轴是我们实际的经验和掌握情况,纵轴是我们的自信心,也就是我们“以为”自己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张图,我们注意到曲线的走势是很奇怪的:上升-下降-再上升。刚开始几乎直线上升,达到一个顶点后抛物线式下降,最后又抛物线式上升。
通俗来说,就是第一阶段,在刚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的自信心随着了解增加提升得很快,直到一个顶点;
而随着我们认知的不断提升,我们会认识到自己原先愚蠢的自大,认识到与真正高水平人士的距离,反而丧失了信心;
认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我们又会建立起新的自信,但是也远远不及最开始入门时候的自大巅峰。
第一个阶段,初步了解就以为独步天下,自信心最高的顶点,也被称为“愚蠢之巅”。最无知的人、最应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不清自己真正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的水平一般般,既不算小白也不算精通,自信心在不断下降。这也反映了抛物线的最低点,也成为了信心的“绝望之谷”。
不论是哪个阶段,其实我们都很难去认识到自己实际的能力。我们习惯从上往下看:假设自己掌握的很好,去做减法,又因为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得到了一个偏高的分数;而不是做加法,去看自己到底掌握了什么,并且了解掌握的东西解决了什么,又解决不了什么。
如何从达克效应中跳脱出来,真正了解自己的认知状态呢?
这就要回到今天的主题——元认知。
元认知的作用
元认知到底是怎样一种能力?
具体来说,元认知不是你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一种提高问题如何解决的思维方式的能力。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
我们生来就在解决问题——而在解决过程中,你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规划,是否在实际行动中保持着对自己规划的认知,是否在反思和评价自己实际作用的效果,这些,都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如何在问题解决中体现呢?我们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流程来具体了解。
要想解决问题,得先定义问题。只有知道问题是什么,我们才能据此开展第二步“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思考解决的可能方案,同时评估这些方案,判断出哪一个是更高效的。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策略的可行性和完成度作为决策依据。
比如我的问题是英语不好,而且是英语口语很差。那么显然大声朗诵比做阅读题更能提高我的口语能力。如果我的发音不好,或许我该学习音标,纠正发音;如果我的发音还OK,我可能会去想自己到底是“不会用英语表达”(知道说什么,但不会用英语说)还是“不会表达”(连中文表述都有问题)。如果我发现自己是“不会用英语表达”,我会去了解更多的词汇和英语表达;而如果我是“不会表达”,我会倾向于直接选择一类话题开展英语训练。
Brainstorm(头脑风暴)之后,制定可行的方案。好看的方案没有用,只有执行过后,才会体验到这个方案是否可行,自己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头来看一看,做个复盘评估,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又有什么目标还没完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方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还是我练口语的例子,在我确定自己发音还不错,而且是连中文都不太会说一个话题的情况下,我选择每周有3-4天进行话题训练,每周选择一个话题。
第一周我可以专门训练“兴趣爱好”这个话题,通过了解“兴趣爱好”方面的词汇,组成句子,进行问答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再下一周,我就可以训练别的话题。过一两个月,我试着就这些话题与别人交流,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果我和别人聊的还不错,那很好,我的方向是正确的,执行的也不错,需不需要加大训练力度呢?
这个时候我又要注意,我的目标是什么。
最开始我的目标是提升有关话题的英语表达能力,现在已经达成了,那么我接下来是为了更好地与别人交流,还是准备诸如雅思这类的口语考试呢?
与别人交流,我就会选择了解文化背景和常用俚语;准备考试,就要求我深入了解考试的题型和可能出现的话题。
如果我发现自己的表达还有问题,我就会想:是我的方向不对,还是训练方法不对?是不是我的训练目标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而无法完成?或者是学习效率不佳?
我会重新回到“问题解决”这个思维圆环,带着我的反思针对性地重新开始。
How?
1、能够设置合理的目标,不超负荷逼迫自己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要不就是他的执行能力太差,要不就是他给自己的目标定的太高,而这些都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丧失前进的动力。
2、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策略,不是死脑筋地套用一种方法。小时候的考试背书可能就会得到一个好分数,而如果在一个探究型的实验中还采用这个方法,是一定会被淘汰的。
3、知道哪些方案对自己来说可行、哪些是不可行的。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一个“夜猫子”类型的学习者,实在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天天早上五点起床来进行学习。可能坚持一两天,你确实能够早起,但是你却困得不行,这么做反而牺牲了效率。同样,如果你习惯早睡早起,就不必强迫自己学到半夜,牺牲休息的时间。
4、计划可行的完成任务的方法。除了可行,“完成”也是目标的一大要点。如何知道自己“学会了”?要达到的是哪一种认知状态?如果我对一门考试只想花最少的时间拿最高的分数,我有必要对知识研究到“创造”这个认知程度么?
5、监控当前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估。光说不做假把式,光做不想低效率。如果连自己完成的情况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指望“改善”呢?哪些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哪些方法纯粹在做无用功?
这里的每一步,背后都需要元认知的能力。元认知,贯彻着我们认知的方方面面,所以有“元”字在前,以反思为主,得到经验教训,再加以运用到其他方面,完成“知识迁移”。
对大部分人来说,“高效解决问题”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那么,如何合理恰当地评估自己的状态呢?
练习方法
如何练习呢?
小野在此谨提出一种方法:通过检索式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
什么是检索式学习?一言以蔽之,输出检验成果,输出倒逼输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语文考试前翻来覆去背古诗词,明明从头到尾背的滚瓜烂熟,可真正考试的时候,还会有想不起来的句子。特别是出了下句,问你上一句是什么的。
考完之后开始反思:是我们记性不好么,还是我们没有好好背书?
不对,是我们的练习方法出了问题。
既然我们知道考试时会出现下句考上句、甚至是颠来倒去考我们的情况,为什么我们在背书的时候,就只是从头到尾背呢?
为什么不试着抽几句背诵、进行诗词填空,按照考试的思路考验自己呢?
从头到尾背一遍的方式,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集中式”的学习;而填空的方式,自然是我们的“检索式”学习。
集中式学习与检索式学习有何不同?
集中式学习:并不是指“集中时间学习”,而是强调“重复”,单一路径调取我们大脑中的信息。
检索式学习:强调“回溯”,多种路径调取大脑中的信息。
这么说还是很抽象,那就这样理解:见过≠学会。
单一路径最大的问题,就是多次见过并记忆之后,给我们一种“学会了”的假想。
同样听完一节课,记了满满一页的笔记。如果你只是选择再看一遍,你只是顺着老师的思路,又重新记忆了一遍知识而已;而如果你选择将这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比如画一张思维导图,你就不只是记住了知识,你在真正地理解知识、理解老师讲课的逻辑。
在这些基础上,再去做题目、做练习,其实就是对知识的多路径调用,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体上来说,
检索式学习 > 集中式学习
多次检索 > 单次检索
两次检索间隔一段时间 > 直接重复检索
多路径调用知识,能够增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多次能够加强记忆;间隔一段时间再检索,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的记忆总会随着时间衰退,反复刺激才会让这些知识真正“内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不是在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
如果你想运用检索式学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把自己当做老师,给别人讲一遍知识:教学相长。给别人讲课,是最直接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如果你能让别人理解,你自己的理解肯定不会差。同时,如果别人提出了你难以回答的问题,也是好事儿,证明自己在有些方面的理解尚有欠缺,后面补上即可。如果没有人,可以讲给自己听,也可以做思维导图。
模拟场景训练:学知识肯定会有一个目标,比如刚才背古诗词的例子,其最大的目的还是做对题目,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自己在考场里答题,会遇到什么样的题目,要怎么准备自然也就一清二楚了。
PBL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因为在一定的了解之后,你才能更好地,并且通过搜索、读书、请教他人、听课等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自己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能不好吗?
完成测验:多种方式调取知识能够增加我们的理解力,测验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撇开唯分数论不谈,考试与测验确实能够反映我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增强了我们的应用能力。
参与讨论:还有什么比讨论更能展现实力吗!讨论过程中,不仅要有自己的知识输出,也会有别人的知识输出。了解别人如何了解,也能帮助我们避免一些错误。同时,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记住“与我有关”的事情,也就更容易记住讨论过的内容。
总体上来说,主动输出就是检索式学习的奥义。
要求你读完一本书,和要求你读完一本书后向他人展示书的内容,我相信你阅读时的心态会完全不一样。
学习也是。
希望你能正确评估自己的状态,用输出倒逼输入,在复盘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一个拥有强大的元认知的人。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