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罗马莱茵河(莱茵河在欧洲有什么之称)

导语:前罗马时代莱茵河流域自然地理状况是怎样的?

一.自然地理状况

迄今约1万年前,现代意义的莱茵河(Rhine)成型于末次冰期结束之后。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注入北海(NorthSea),全长1,232千米,流域面积逾185,000平方千米,平均流量为2,650立方米/秒,是欧洲西部第一长河,也是罗马帝国境内第四大河,仅次于尼罗河(Nile)、多瑙河(Danube)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莱茵河左岸有阿勒河(Aare)、伊尔河(Ill)、纳赫河(Nahe)、摩泽尔河(Moselle)和埃尔夫特河(Erft)汇入,右岸则有内卡河(Neckar)、美因河(Main)、拉恩河(Lahn)、齐格河(Sieg)、伍珀河(Wupper)、鲁尔河(Ruhr)和利珀河(Lippe)等主要支流。

莱茵河流域平均纬度在北纬47°—52°之间,除源头高地区域外,全境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凉爽湿润,河流无冰期或冰期较短,与不列颠(Britain)等地气候接近,但同意大利、西班牙、高卢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当地的植被、经济类型和居民生活习俗等与欧洲南部多有不同。莱茵河两岸天然分隔的特征在前罗马和罗马时代也形成了两岸对峙—沟通的社会局面,当地也成为罗马与日耳曼社会文化分界、交流的主要区域。

1.高地莱茵河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Alps)北麓,始于冰雪融水产生的两条河流——来自托马湖(Tomasee)的前莱茵河(Vorderrhein)、发源于帕拉迪斯冰川(ParadiesGlacier)的后莱茵河(Hinterrhein)——两河在瑞士库尔市(Chur)上游15千米外的赖歇瑙(Reichenau)处汇合,形成阿尔卑斯莱茵河(Alpenrhine),该河从库尔流经86千米后形成奥地利布雷根茨(Bregenz)附近的博登湖(Bodensee,或LakeConstance)。

因此,在博登湖下湖区(Untersee)之前,皆以“莱茵湖”(Seerhein)形式存在,在43千米外再度涌出,于施泰因地区(SteinamRhein)汇聚成高地莱茵河(HighRhine)的河流形态向西流去。在博登湖下游约45千米处,高地莱茵河产生了欧洲最高的瀑布,宽150米、落差23米。在相对较短的高地源头段,莱茵河纤细而险陡,上下落差逾200米。当地人口密度历来较低。

大瀑布以下的高地莱茵河水势渐缓,即可通航。在瑞士科布伦茨(Koblenz)下游40千米处,莱茵河与第一条、也是最大的支流阿勒河汇合。阿勒河源自瑞士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北侧,从苏黎世湖(LakeZurich)向西流向纳沙泰尔湖(LakeNeuchatel),穿过巴塞兰(Baselland)的侏罗山脉(JuraMountains)与阿尔卑斯山间,并通过日内瓦湖(LakeGeneva)将高地莱茵河与高卢地区另一条大河罗讷河(Rhône)联系起来。

作为莱茵河的最大支流,阿勒河为莱茵河平均增水560立方米/秒。在交汇处,阿勒河的流量甚至比高地莱茵河主干还高出约23%。高地莱茵河与阿勒河主要源于高山融雪,以奥格斯特(August)附近为例,高地莱茵河的流量高峰约始于春季的5月,一直持续到9月,而在冬季降至最低,高峰时段平均流量达1,113立方米/秒,但可能会因气候条件而有很大差异。该段河流中的低水量和高海拔也使其较易结冰和壅塞。

2.莱茵河上游

莱茵河上游起自巴塞尔(Basel),向北流经上莱茵地堑,过258千米至曼海姆(Mannheim)。在该地堑中,莱茵河上游蜿蜒穿越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诸多牛轭湖,并时常改道。地堑西侧是法国的孚日山脉(VosgesMountains),东侧是德国的黑森林和奥登瓦尔德(Odenwald)丘陵,该上游腹地在罗马时代属于上日耳曼尼亚(GermaniaSuperior),亦即后世洛林(Lorraine)。

当地优渥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农耕发展。一方面,肥沃的土地和广袤的森林为罗马的殖民活动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宽阔的洪泛平原作为春季高山融雪造成的洪泛区,能够保护下游延伸段免受洪水的侵袭:在法国奥登堡(Oedenburg)进行的挖掘工作中展现了该区域的古代洪水活动,该地于公元20年到公元145年之间发生了四次大洪水,可能导致罗马遗址在4世纪之前废弃。

此外,虽然该段上游河道可以通航,但巴塞尔到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河段广布着沿陡峭斜坡的急流,是莱茵河最危险的河段之一。在上游区域,源自孚日以东阿尔萨斯地区的伊尔河在斯特拉斯堡汇入莱茵河,平均流量为54立方米/秒。内卡河作为第四大支流则流经黑森林和施瓦本阿尔卑斯山(SchwäbischeAlb)等地,从东岸于曼海姆汇入主干,平均贡献145立方米/秒的水量。在向北135千米外的美因茨(Mainz),第三大支流美因河从右岸汇入,平均流量约225立方米/秒。

莱茵河在美因茨段的流量水平明显高于高地河段,平均流速达1,736立方米/秒。在该河段,河流水源不再取决于高山融雪。相反,来自黑森林和孚日的冬季降雨往往会导致春季的小洪峰,而从上游起河流结冰现象也并不显著,莱茵河故长期扮演两岸社会之间的天堑。

3.莱茵河中下游

美因茨是莱茵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随后莱茵河中游流经莱茵丘陵(RhenishMassif)地带,该地带包括比利时和法国的阿登山区(Ardennes)、莱茵河左岸的埃菲尔山脉(Eifel)和洪斯吕克山脉(Hunsrück),以及右岸的西格兰(Siegerland)、绍尔兰(Sauerland)、韦斯特瓦尔德(Westerwald)和陶努斯山(Taunusmountains),当地以石材为首的矿物资源较为富集。

在该河段中,莱茵河基本局限于丘陵间的峡谷内,景色秀丽宜人。在美因茨下方30千米处的宾根(Bingen),纳赫河从南部汇入。在距德国科布伦茨5千米处的拉恩施泰因(Lahnstein),拉恩河从东侧注入。拉恩河与美因河都流经莱茵河以东的山脉,拉恩河东起陶努斯山脉(Taunus),而美因河则东及韦特劳山脉(Wetterau)和图林根林山(Thuringia)。摩泽尔河作为莱茵河第二大支流,在德国科布伦茨从西岸流入莱茵河,该河发源于孚日山麓南部544千米处,其上游在特里尔(Trier)融汇了索尔河(Saur)与萨尔河(Saar),合流后平均流量达315立方米/秒。莱茵河中流继续流向波恩(Bonn),齐格河在当地从东侧汇入,当地气候、水文条件与上游类似。

莱茵河从波恩起进入下游,周围属于鲁尔河谷暨下莱茵盆地,该区域与与上莱茵地堑从属于同一裂谷,河流仍旧在地峡间蜿蜒流淌。莱茵河下游在左岸于诺伊斯(Neuss)与埃尔夫特河汇合,在右岸则与科隆(Köln)上游的伍珀河(Wupper)、杜伊斯堡(Duisburg)的鲁尔河和克桑滕(Xanten)的利珀河汇合。

莱茵河下游科隆河段季节状况与美因茨段相仿,但当地包括冬季在内的雨水更加充沛,四季河流流量更大,平均达2,287立方米/秒。上游类似,因各种环境因素,莱茵河下游也容易发生改道现象。沉积物负荷的增加沉积为沙洲,进而使下游河流的流动模式从蜿蜒变为分叉,形成宽、浅、多叉而复杂的河道。一方面,莱茵河下游的浅谈是易于人员泅渡的区域,另一方面,当地往往需要不断疏浚来维持航道稳定,否则分叉河段对试图入海的船舶非常危险。

下莱茵河的分叉甚至导致重镇克桑滕在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中期与莱茵河隔绝,继而影响了附近的其他定居点。随着罗马时代的结束,人口密度的降低和降水量富集清除了很多淤积河道,并使河流逐渐通过改道等途径恢复原貌,其中一条河道在中世纪时淹没了克桑滕附近的罗马维提拉(VeteraII)要塞遗址。河流从克桑滕开始向西转弯流向北海,到达埃默里希(Emmerich)以西的荷兰边境时,季节性汛情与科隆段相似,而流量稍增加至2,453立方米/秒,约达河流总流量的93%。

4.莱茵河三角洲

莱茵河下游穿过荷兰边境进入三角洲地带,意味着沉积物形成陆地并改变河流状况。因此到公元2千纪,莱茵河三角洲已与罗马时期完全不同。此外,现代的河流是数世纪以来筑坝、筑堤和运河切割的结果,自罗马时代以来,这些行为都严重改变了河道走向,从而与罗马时期大不相同。

但莱茵河在下游自古分成三条通向北海的河道:按当前规模看,瓦尔河(Waal)约占流量的65%,莱克河(Lek)约占23%,艾塞尔河(Ijssel)则占其余12%。艾塞尔河初次与莱茵河相连可能归功于德鲁苏斯(NeroClaudiusDrusus)公元前12年建造的运河(FossaDrusiana),但后来两河发生分离。通过考察罗马堡垒分布,可推测罗马时代莱茵河在荷兰莱茵瓦尔德(Rijnwaarden)分叉,从内德林(Nederrijn)向北至克罗莫莱茵(KrommeRijn),然后通往奥德莱茵(OudeRijn),在现代卡特韦克(Katwijk)注入北海。

南部的瓦尔河先流入默兹河(Maas),向南通过奥德默兹(OudeMaas)在现代鹿特丹(Rotterdam)处流入北海。整体上,莱茵河三角洲的河道与流势经常变化,且受潮汐影响,往往不利于定居。潮汐对河流的影响因季节而异。在莱茵河的低速期,潮汐带可以沿河上溯100多千米,几乎直抵罗马时代最大的城镇奈梅亨(Nijmegen)。

以上所述,即莱茵河流域整体水文与地质环境。但莱茵河流域气候、植被条件和局部地区的现代水文条件与罗马时期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相对于意大利、西班牙和高卢南部等地,莱茵河流域拥有纬度较高、平均气温较低的特点。尤其源头和上游地区的高地势加剧了当地高寒的特征,相对湿寒的气候令当地在作物、牲畜品种,居住和御寒条件方面与南部地区存在差异。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