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慈俭不争是什么意思(慈俭不为先)

导语:慈、俭、不争;仁、知、勇,儒道两家各自的三宝

《道德经》和《论语》都是在教导人怎样做人,儒道两家的做人原则都有三宝,《道德经》六十七章中“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论语 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老子所谓的三宝可以概括为“慈”、“俭”、“不争”,孔子所谓的三宝就是“仁”、“知”、“勇”。

老子立足于生命论道,通过论道诱导我们如何涵养生命(即养生),孔子立足于人生论道,通过论道诱导我们在社会上怎样生存。

如果把二老的学说联起来看,就是我们既要学会养生,又要学会生存。儒与道虽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精神路线,但却相辅相成,相接相续。

老子所谓的道广大无边,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正如佛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物不在,道是无形之形,无物之物,无相之相,无声之声,无色之色,无状之状。

道之本是“公”是“共”,是“虚”是“无”(公共的虚无);

道之体是私是器,是实是有(私有的器实);

道之用是包容是生生不息,于人为德为善,为慈爱为仁爱。

道无(道本)、道有(道体)、道用三位一体。

道无表现为大,老子说“道大,似不肖”,“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这只是从不同角度来模拟道之大,大到象“一”的两端可以无限延伸而没有极限,所以道又称为“一”,在老子的学说中一是最大的。

万物生于一而归于一,万有一始,万有一终。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