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和《道藏》的关系是什么(云笈七签和道藏有什么不同)
导语:《云笈七签》和《道藏》的关系
《云笈七签》是张先生给宋真宗作的节要版。底本是《大宋天宫宝藏》,是宋真宗下令当时宰相王钦若主编。他推荐张君房先生校正编修的,同时辑要精华献给好道真宗皇帝读的就是《云笈七签》啦。后来宋代还有宋徽宗赵佶要求编修的《政和万寿道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裳就是主编哈。黄先生自号紫玄翁,自小好慕清虚,读书勤奋,未第时,尝作《游仙传》于京师,神宗览而爱之。年轻时候曾有过“寓居阆仙洞者十余载“的经历,官至礼部尚书,真人真事的哈。所以被任命为万寿道藏主编。这部是当时为止最大的一部道藏。金朝编修的《大金玄都宝藏》也是以宋朝两套道藏为底本的,藏在北京长天观,结果烧毁了。
宋代之前唐代玄宗下令主编的《三洞琼纲》3700余卷。而道藏基本模式的奠基者是刘宋天师陆简寂先生。他广搜道经编修了《三洞经书目录》。该书是受帝敕令而编的第一部道书目,开三洞分类的先河,我们一般也都以其书为第一部道藏,陆先生之前只有抱朴子记载其郑师所藏经目,再往前就是《太平经》和《淮南子》为集成类道家类书,而实际上两汉官府宫廷都有藏书之好。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典藏于他处的还有兰台、曲台、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等;其中有些神仙推步方术之书直接是汉宫廷所藏啦。后来流落到私学大家手中,再演化成一部分道经的主体营养哈。^_^
陆先生之后由历代高道增补编纂道教类书,诸如有南北朝时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其书是所知最早使用七部分类法集书,再后有陶贞白先生《经目》、梁阮孝绪《七录·仙道录》、北周《玄都经目》、王延先生撰经目《三洞珠囊》7 卷、《隋朝道书总目》、唐尹文操《玉纬经目》、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音义》等等。能够保留下来的,后来都被收录在道藏之中了。
成吉思汗与全真亲善,遂命宋先生德方修《玄都道藏》藏于山西玄都观。忽必烈即位,笃信喇嘛八思巴,一力打压全真,所以至正辩论全真完败,所有版本所有道藏全部销毁。全部的意思就是以前编的这些都烧了,呵呵啦。《玄都道藏》7700卷,《万寿道藏》5400卷,《大金玄都道藏》6600卷。从底本经版,到抄本,印本,再加上各种零散道经,有道门先辈估计总计不下二十万余卷。全都毁了。再加上勒令还俗退道之政令。比焚书坑儒的杀伤力丝毫不差。这笔账不知要怎么算哈。
最后,除了秘藏山中的,就剩下《云笈七签》和《太清风露经》印本存世。还据说是有神异之于世宗,故不敢焚之。
道教宋元之后的衰败和这次大型毁灭道教类书的事件也大有关系。外因不提也罢。内因却是要检讨的。依靠政权的快速发展必然是宗教性的,必有反动,没有好结果,全真当时借着长春西行之风,快速发展,总要收占各处庙宇,但又是异族统治,不知修根培本,冲虚谦退为德,非要在宗教性上下功夫,方有此祸。靠着几人之德根本撑不住的。所以风起风落,随风上下,过山翻车,云泥有别,都在别人手里。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隐逸高真对于此过并无好感,根本不是道家行事风范,不知进退,三教合一,贪大求多,不知物壮则老,根脚自然不纯,方有此祸。导致了我们一直对于政治道士也不太感冒。兴衰由人,红尘俗物。
当然外因,必然是山河易主,外教兴起,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怎么取巧,大环境必然不利于本土文明的展开。所以爱国守土和政治没关系,是文明承载下去的必然百步条件,所以历代道人再讨厌人际周旋政治污浊,也得捏着鼻子护着这个此土家国啦。^_^
言归正传
明朝又有了好道的皇帝,从永乐开始要求征集编修散在各处的经文,历时近五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征集遴选编修中,才有了正统道藏。150年后,明神宗又再次增补道藏,遂成《万历道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道藏》。所以《云笈七签》120 卷的价值很高,因为是宋代道藏的精华。是我们遥望汉唐神仙,三洞真实的一扇远窗吧。^_^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林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