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导语: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一基本性质要如何理解呢?

首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客观的,早在语文课程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在我们达成共识之前就已经确立的,从属于课程本身,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这就是为什么在新课标作出规定前,已经有大量优秀的教师上了那么多精彩的语文课。

其实关于语文性质的探讨自从有了语文课程之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新课标作出表述之后,大量不同的意见汇集在一起就会产生曲解甚至是误读,这就会给语文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探讨,最应该先从语文二字本身出发去思考。

关于语文,有的人理解是语言文学,有的人理解是语言文字,其中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怎么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呢?一般我们也仅仅是理解为语文是我们用于沟通交流的工具,而对于人文性,我们也仅仅是浅显地理解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有人曾经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做了个比喻,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硬币的两面,这种理解未免太片面,看到工具性的一面就很难看到人文性的 一面,容易导致只看到性质的一个方面。周小蓬老师把语文课程的性质比作是橘子水,橘子和水除非人为因素,否则难解难分,这就好比哲学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种比喻是比较恰当地表现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的。

一.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

首先我们都知道语文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那么就不难理解语文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生活处处皆语文,我记得恩格斯曾经有过表述,他说,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思维和生活,工作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这一基本特性就决定了任何语言都具有这种工具性,而语文课程恰恰又是对语言的教授,那就注定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

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有明确的阐释:“语文不是关于知识的学科,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会用语言文字,因为语言作为工具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而张志公先生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这样理解的:“语言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 ,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具有工具性这一重要的性质,也就要求各位老师在教授过程当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并制定考核标准检测教学成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一工具。

二.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首先,语文的人文性是指其包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为我们留下宝贵的传统文化以及蕴藏在各种诗书中的思想感情,语文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文教材以及大量的课外读物等,去深刻体验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和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获得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和素养,担负起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

其次,语文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原来教师为主体的教转变成学生为主体的学,语文的人文性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既要注重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带有一定的育德功能。

最后,凡是教育就离不开人,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语文教育的对象就是人,所谓读文是精神的内化,作文是精神的外化,教师教授语言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就是对精神的外化过程。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表达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三.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好比如盐在水,我们在使用语言这一工具时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文性密不可分。

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什么是工具性,什么是人文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清晰准确知道语文哪些知识是偏工具性,哪些知识是偏人文性的。那么,在教授过程中,就要注重二者的结合,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要求教师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每节课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平分,而是每节课都要体现二者的存在,至于谁占主体,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还要求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这些教学思路还是符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的。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写的是谁,这个人做了什么,这是偏人文的,其次是作者是以怎样的态度写的这篇文章,这是偏工具性的,最后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偏二者结合的。只有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际教学中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是语文教学亘古不变的宗旨。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舻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