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什么叫做素食(什么才叫素食)

导语: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什么是素食?

在一些大型辞书中“素食”有几个意义。一、不劳而食。《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二、生食。《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三、平时所食。《仪礼·丧服》:“饭素食。”四、蔬食。《汉书·王莽传上》:“每有水旱,莽辄素食。”

这些是今一般大型词典中的释义,多可以理解:素本是未练的生丝绢,从未经加工而用,有第一义;从生丝态,产生第二义;从物之本始,产生第三义。需要讨论的是第四义。

第四义释语“蔬食”是古语,指粗食、粗饭;而且表义似是动词吃素义,又似是名词义,指以植物类、菌类中的可食物为原料制成的菜肴。故释语可作三解。而无论哪一解,均与所引书证不合,亦即对所引书证实不得正解。我们先讨论书证。上引《汉书·王莽传上》“每有水旱,莽辄素食”,虽然看不出这里“素食”的内涵,但有颜师古注:“素食,菜食无肉也。”今辞书编者即据颜注立“蔬食”义。其实颜注似是而非。原引接下有如此记述:“……太后遣使者诏莽曰:‘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熟),公以时食肉,爱身为国。”此大概为颜注所本。确实,据太后诏言,王莽的“素食”可以说是“菜食无肉”,但“菜”的本义是采野菜,作名词指野菜;汉代平时庶民也食菜为常,灾荒时更会吃尽野菜,王莽为显示“忧民”、不“爱身”与民“同苦”的仁慈,必然也要吃野菜而不吃肉;若是吃蔬菜,其物汉时尚为稀少贵重之物,何以见其“仁慈”之态?但是唐代“菜”已作蔬菜类之物的总称,韩愈《论佛骨表》:“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唐代的颜师古以唐代的“菜”等同《汉书》之“菜”,故没有揭出汉“菜”的异点给后世留下误解和想象的空间。

有些词典于“素食”举南北朝前书证以及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例,其书有“素食”专章,列十一种素食。但其中有葱、薤、韭、姜,古代属五辛、五荤之物;其“缹(fou)瓜瓠”、“缹菌法”都可以有牲肉。这些既不合秦汉礼制的斋戒,也不合魏晋后佛教的吃素。实际上《齐民要术》的素食,是指以蔬菜瓜果为主,调用酥油,麻油而已。此例也非后世的“素食”。

与荤肉相对的素食,始于南北朝时佛教的“五戒”。五戒中有不杀生、不饮酒食肉的规定。《晋书·会稽王道子传》:“佛者请远玄虚之神,以五诫为教。”赵朴初先生说:“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从历史来看,汉族佛教徒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据载,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一个僧厨,能用瓜做出几十种菜肴,每种菜又能做出几十种口味。正是从寺院素食开始,到宋元,素食逐渐成为我国菜肴的一个门类,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粱录》可见,素菜品种千姿百态,“色、香、味、形、名”都很讲究,其中以面筋、豆腐和菇类为主要原料,可烹制出许多具有荤菜色、香、味、形的“假”象形菜,是中国素菜的精华。直到今天,每地都有素菜馆,菜谱上每每有素鹅、素鳝片、素黄鱼等,美不胜收。

综上,从“素食”第四义的讨论得到以下结果:

一、立“素食”第四义为“吃野菜”,证以所引《汉书·王莽传上》例。又,《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裴注引《费祎别传》:“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无异凡人。”此“素食”犹菜食,吃野菜。

二、增列二义:一是僧人的斋食;吃素食。当引南北朝以后的文献书证。二是名词义,以蔬菜、瓜果、菌类、素油为原料制成的菜肴,南北朝以后成肴馔的独立一系。亦引南北朝以后的文献书证。

这样,“素食”至少有六义。

说明:本文来源于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