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8年发生的事情可能已经预示了什么(公元1118年是什么年)
导语:公元1118年发生的事情,可能已经预示了李清照后半生的凄凉命运
公元1107年正月,蔡京复相,赵挺之去世,赵家三诚(赵挺之的三个儿子:赵存诚、赵思诚、赵明诚)的荫封之官丢了,赵明诚偕李清照回到山东青州,开始了十年隐居的生活。
这十年是两人结婚以来最安宁祥和的一段时光,可以不再受政治斗争的侵扰,全身心投入碑帖、字画的研究。
就在李清照欣喜于隐居生活如此美好的时候,她的婆婆郭夫人(赵明诚母亲)却在为赵家的东山再起,不遗余力地向朝廷争取。大概在公元1111年的时候,郭氏的请求得到了朝廷的应允,不久之后,赵存诚、赵思诚就相继得到了朝廷的任命。
公元1118年,赵明诚接到朝廷的任命,要去外地做官,十年隐居生活宣告结束。此时离元祐党争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就连“元祐党人碑”都早已被皇帝下诏毁掉,赵明诚无论去哪里做官,都可以携带家眷前往。可是此时,他偏偏要把李清照独自留在青州,哪怕她可能不止一次地乞求把她带上。
赴任前夕,李清照为他写的送别词《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细读来,简直字字有泪,句句含悲: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个人被孤零零丢在青州,心中无限凄凉,因为心灰意冷,什么也不想干了,香炉熄灭了也不管,被子也不叠,懒得梳头,懒得打扮。因为那个人要走,就是唱上千万遍《阳关》,也留不住他。
“念武陵人远”, 《桃花源记》中,武陵渔民寻得桃花源,说明赵明诚可能在寻桃花的路上,也有可能是携带小妾前去赴任。“烟锁秦楼”,萧史携带弄玉成仙飞去,何等令人羡慕,而自己却被孤零零地丢在青州。
到了公元1121年,赵明诚改任莱州太守。三年不见,李清照觉得他们两人之间,心里早已产生了隔阂,可还是抑制不住深深的思念,乱了方寸。这年八月,她冒着酷暑,寻到了赵明诚的任所。可是,事情远比自己预想的还要糟糕,这次,她被丢在莱州一个破旧的小木屋,一首《感怀》写下了此时李清照在莱州所遭受的冷遇: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不惧酷暑赶来相见,结果却是被冷落,心是凄冷的,才会觉得“寒窗败几”。自己就像打了败仗,将死之前想喝口蜂蜜也做不到的袁术一样可怜,“公路可怜合至此”。
为什么明明是炎夏酷暑,心底却如此凄冷?因为“燕寝凝香有佳思”呀!自己“独坐一室”,别人“燕寝凝香”,三年未见,如今见面却是这般场景,所以才会:身处炎夏酷暑,心如跌入冰窟。
“燕寝”是古代帝王休息安寝的地方,按照周朝的制度,王后对应正寝,夫人、嫔、妾等等统称“燕寝”。她可能真觉得赵明诚在外寻了桃花,也可能是赵明诚离不开自己的侍妾,所以没时间去看李清照。
自从公元1101两人结婚以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关系时好时坏。她在《行香子·七夕》中写道:“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她俩的关系如同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
很可能是因为李清照对三坟五典、诗、词、文物的造诣太高深,以至于每当赵明诚研究碑帖、字画的时候,就是两人志同道合,关系最融洽的时候。可是,当赵明诚忙于工作的时候,李清照则受尽冷遇,用现在的话说,叫作“冷暴力”。
这种冷遇达到什么程度呢?可能在赵明诚眼中,李清照只是他研究碑帖字画、写《金石录》的重要帮手,却不允许这种关系再进一步。虽然是赵家的媳妇儿,李清照想给赵家生个孩子,却得不到机会,这直接导致“赵君无嗣”。
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南宋初期,甚至为了避祸,为了活命而小心翼翼、心力交瘁。其实,公元1118年,赵明诚把她一个人丢在青州,就已说明了她在赵家人眼中有多么不受待见。打铁还需自身硬,若是早作取舍,未必不是柳暗花明,或许别有一片天地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