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介绍(九成宫醴泉铭好在哪里)
导语:《九成宫醴泉铭》分析攻略(一)——特殊独体字
本文字数:1500左右
阅读时间:3~4分钟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九成宫碑》的独体字。《九成宫》被称为万世法程,几乎所有学过书法的人都要入手这块碑,因为这块碑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奉敕所书,因而水准极高。我们学习这块碑应该按照顺序才能事半功倍,什么顺序呢?一般都是奉行从基本笔画开始学习然后到独体字,再到合体字,这样子循序渐进。
但是基本笔画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了,在这里我就不浪费口舌。直接从独体字开始讲起,在这里我按照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习惯,挑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字来讲一些欧楷中的规律,希望书友们能多多提出意见。
众所周知,欧阳询的字有一个特点,就是险绝。连独体字也不例外。在这里列举的这几个可供参考:
一、首当其冲就是这个“永”字,有些朋友说这个字欧阳询处理的方方正正的,看不出哪里险绝啊。其实,你仔细盯着这个字的竖来看,它是不是有点往左边倾斜的感觉,虽然只是微微的倾斜。但是已经足以给人一种险绝感了,而且撇捺的关系,他处理成左低右高的姿态,利用这一捺来稳住重心,如果没有这一个长长的捺出现,整个字严重往左倾斜,那就失败了,就因为有了这一捺,这个字又被“拉”了回来,妙就妙在这里。这正是欧阳询比常人厉害的地方,一般人都知道把竖写直,但他却把竖写倾斜一点,而且仅仅只是一点点,火候把握得非常准!
二、“生” 这个字有没有感到莫名其妙?你可能会说,你上面胡说半天我都忍了,这个我真的忍无可忍了!别急且听我说来,历史上很多书法家写到这个字的时候,都会把最后一笔拉长,用以稳住重心,要么就是最后一笔也缩短了,但是第二横也短了一点,这样对比就不怎么明显了。像欧阳询这样子做的人还真没有,欧阳询独具匠心,把最后一笔缩短的同时,把竖远远加长了。
为什么横缩短竖加长就突出“险”呢?你想啊,上面说过了,最后一横写长一点是来稳住重心的,那么缩短了不就不那么稳固了嘛。就比如平时都用两只脚走路,现在让你“金鸡独立”你也站不稳了,因为平时两脚一撑开,底部比较宽就容易站稳,现在“金鸡独立”就缩窄了很多,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竖往上伸得很高,你可以想象自己爬在一棵30米高的大树顶上,想想是不是觉得毛骨悚然,立刻就能体会这个字“险”的含义了吧。
三、接下来是几个比较难写的“之、乎、也”,一个一个来,先从“之”开始吧,这个字几个笔画都是斜的,“点”写完之后我们要注意接下来的“提”,整个字的气势全靠这一笔来体现了,所以角度一定要看好,接下来的“撇”笔断意连,紧紧贴着“提”来走,最后的平捺要足够长,略向下斜,同时要注意顿笔的位置。这个字要有点行书的意思在里面,不然的话显得特别的生硬。
“乎”欧阳询在《九成宫》这里是把第一笔处理成一个短撇,而且采用的是“啄法”,整个笔画很短,干脆利落,后文还有一个“乎”字以及《虞恭公碑》里面有一个,欧阳询都处理成一个长一点的撇。紧接着的两个笔画行书意味也比较重,每一笔都启带下一笔,直到完成了长横。并且这两个小点离短撇不是很远,彼此间的距离也很近。“长横”是个很重要的笔画,在这里粗细变化不大,只是到了收笔时候才变粗圆润一点而已,前面都是给人一种硬邦邦的“铁画”形象,有斩钉截铁之感。最后一笔欧阳询“出卖”了他自己,我们从这一笔俨然已经知道这个字出自王羲之《乐毅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你会发现欧阳询写的这个字从形态上跟《乐毅论》里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注意出钩之前要停顿一下,这一点很关键。
“也”这个字的难度真的很大,首先说第一笔,本来是个“横折钩”,不过欧阳询写的斜度很大,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了,姑且叫“横折钩”吧。这一笔的特点是斜度大而且短,只有足够短,最后的主笔才能凸显出来。第二笔本来是一竖,欧阳询也处理成一个很高的“撇”让这个字显得不那么呆板。最后一笔虽然没有刻意往下斜,但也是符合隶书的一点要求,从细变粗。我们都知道欧阳询的楷书隶意很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个笔画表达出来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意见,我以前也觉得像这样的“玄学”分析有点多此一举,到后来随着学书的深入,感觉有些地方还是保留探究精神比较好。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提出来,我一定改善以期跟书友们一起进步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创作整理编辑!